|
民族的根,文化的根
《丽哉勐僚》的第一集《宁董》拍摄完毕后,摄制组特意到广西南宁请壮族专家看片,听取意见。专家看了样片后很兴奋。广西壮学会会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说,曾经有个说法,要看壮族,就到文山去,那里保留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比较多。他对《丽哉勐僚》一片以铜鼓分布圈和“那文化”分布圈来论述尤为赞赏,认为这样视野很开阔,片子有深度。广西文物专家郑超雄说,外国人认为壮族是“政治民族”,《丽哉勐僚》表明,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壮族是有自己文化的民族。
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从事壮族铜鼓研究20多年的蒋廷瑜看片后说,2000多年以来,铜鼓深入到壮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丽哉勐僚》揭示了铜鼓的来源、演变过程、使用铜鼓的习俗、与稻作文化紧密相联等方面,并用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非常难得。
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覃彩銮对展示壮族文化的《丽哉勐僚》表示了赞赏。他说,刚刚得到消息,一个奥地利的人类学家正在研究世界性的铜鼓,准备到广西来。但这个专家已经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越南是铜鼓的中心,因为越南有关铜鼓研究的英文文献比较多。而广西的壮族,尽管现在还有一两千面铜鼓在使用,馆藏也是最多的,但在互联网上有关中国铜鼓的英文资料很少。因此,《丽哉勐僚》的做法,特别值得提倡。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达成说,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壮族文化在云南尤其是文山州保留得较为完整。这部系列片对壮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做了大胆求证与探索。以《竜》和《那》为例,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山壮族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文化。通过对“竜”和“那”文化的探究与诠释,可见壮族崇拜森林、敬爱大自然的传统。正是建立了全民对生态系统潜心呵护的观念和方法,壮族这个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并不断发展。
郑超雄同时指出,文化一定要比较,才能看出不同。他说,广西壮族和泰国合作搞“壮泰文化比较”,又到云南文山考察,“跳出广西看壮族,跳出中国看壮族”,才能看得清楚。不站在一定高度来看,不跳出去,就不能形成壮学。
据悉,《丽哉勐僚》除中文版外,还将在近期制作英文版,参加今年7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影视展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11日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