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哉勐僚》剧照 (《丽哉勐僚》摄制组供图)
在《丽哉勐僚》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发现:第一次在中越边境的大山上找到了野生稻;第一次为铜鼓是由铜锅演变而来的观点找到了有力的影像证据;第一次在云南文山拍到了野生三七。有专家看过该片后称:“这是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和人类学、民族学影视教材。”
有人说:“读懂了铜鼓,就读懂了壮族。”这是为什么?
“竜”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触犯了“竜”被吓疯,为了保护“竜”公然开枪打人而不惜坐牢?壮族为什么如此热爱“竜”、敬畏“竜”?
为什么壮族地区会有那么多“那”地名?“那”地名分布带形成的“那文化圈”中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壮族在中国南方的“瘴疠之地”生存繁衍,秘诀何在?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壮医依旧存在着广阔的市场,这是偶然的吗?号称“金不换”的三七真有如此妙用?
壮族为什么至今还信奉摩教?公鸡能通神吗?鸡卜果真能预测吉凶祸福? “甲巴刻”究竟是什么?
……
面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有人忍不住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有人带着摄像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走了近10万公里的路程,走访了100多个壮族村寨,拍摄了200多个小时的素材,制作了一部大型壮族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
《丽哉勐僚》共12集,每集45分钟,每集的名称都用壮语命名:《宁董》(铜鼓文化)、《竜》(生态文化)、《那》(稻作文化)、《糇糯》(饮食文化)、《帕比 帕空》(服饰文化)、《曼栏》(村落文化)、《掌雅》(医药文化)、《欢景》(节日文化)、《禀礼》(礼俗文化)、《莱瓦》(艺术文化)、《摩》(宗教文化)、《伦》(歌圩文化)。
有人说,《丽哉勐僚》的拍摄过程是一个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和重读壮族文化历史文献及研究成果的过程,同时又是对壮族文化进行田野考察、追溯文化起源、连接文化断层的过程。
在《丽哉勐僚》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发现:第一次在中越边境的大山上找到了野生稻;第一次为铜鼓是由铜锅演变而来的观点找到了有力的影像证据;第一次在云南文山拍到了野生三七。有专家看过该片后称:“这是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和人类学、民族学影视教材。”
不能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示出来是一种耻辱
提到壮族,人们第一反应是广西,那里是壮族自治区。其实毗邻广西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生活着120多万壮族儿女,他们世世代代创造了灿烂的壮族文化。
戴光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云南文山壮族,他的原职是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在却常以云南省壮学研究会会长的身份示人。
生长在壮乡,戴光禄从小就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大人就告诉他,撒尿不能在“竜”树(壮族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下,甚至不能朝着那个方向,他不明白为什么,但从此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好奇。
后来戴光禄走上了仕途,但对壮族文化的情感没有改变。工作之余,他给自己立下了“五个一”的目标:出一本画册、一本书,拍一部电视片、一部电影,建一个壮族文化村。大型画册《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专著《勐僚西尼故》已经面世,现在完成的《丽哉勐僚》是他的“五个一”目标之三。他说,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能展示出来,那将是壮族儿女的一种耻辱。
当然,对于研究壮族文化的学者来说,拍摄《丽哉勐僚》,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展示。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丽哉勐僚》的制片何正廷说,在云南傣族和东南亚泰国、老挝、缅甸的语言中,“丽”都表示“美好”,而地方或国家都读作“勐”。这些民族过去都把“僚”作为族称,表示同属百越族群系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共同的文化是民族间友好往来的感情基础。由于壮族的原生态文化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代百越族群的传统文化特质,因此对研究当代壮泰族群同根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11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