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东北大鼓尴尬现状:只剩一个人会打
  作者:刘静 王臻青 杨丽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5 | 点击数:9845
 


  陈世芳和她的弟子们。复州高跷。复州剪纸。复州皮影。复州双管。

  今在瓦房店市复州古城,会集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复州双管、复州东北大鼓、复州高跷、复州剪纸等,它们和这座古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但如今,所有复州“非遗”的传承遇到同样的困境:传承无力,后继乏人。  

  复州“非遗”综合艺术团团长陈世芳,这个复州东北大鼓的新一代传人,正在凭一己之力拯救这些文化遗产,并试图将它们注入新鲜血液,重新发扬光大,并赢得现代人的青睐。

  抛家舍业从姐姐手上接过大鼓

  复州东北大鼓的传承人本来是陈世芳的大姐陈世新。陈世芳对记者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姐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她没有徒弟,除了她,只有我还会唱复州东北大鼓,于是她就把我从北京叫了回来。 2009年,我从北京回来,什么生意都不干了,专门从事恢复挖掘复州东北大鼓艺术。至今,我仍旧不能忘记大姐在去世前半个月,为了能够给复州东北大鼓留下影像资料,硬挺着从病床上起来,表演了她最拿手的《穆桂英挂帅》。大姐怕这门古老艺术断送在她手中,她期待的眼神,让我无法拒绝。 ”

  曾任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文化馆馆长的金延年说,陈世新是著名的东北大鼓艺人,以前在沈阳、大连等地非常走红,只要一说有陈世新的演出,剧场里必定爆满。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以前也是唱东北大鼓出身,非常喜欢看陈世新的演出。 “陈世新病重后,我们还能找到的传承人,就只剩下陈世芳了。如果她不肯传承,这门艺术就算彻底消失了。 ”

  姐妹情深,在内心犹豫挣扎了两个多月之后,陈世芳终于答应了大姐,不顾丈夫和孩子的反对,只身一人从北京搬回复州。

  回到复州,陈世芳开始整理流失在民间的复州东北大鼓资料,很快就恢复了《夜宿花亭》、《杨家将》等一批曲目,并积极参与地方上的文化活动演出。

  尴尬现状一个人的大鼓好孤独

  复州东北大鼓起源于京韵大鼓和山东大鼓,传到辽南后与二人转融合,演变成现在这种艺术形式。它需要由两个人表演,一个拉三弦伴奏,另一个击鼓、打板、演唱。陈世芳回到复州这两年,参加了瓦房店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表演复州东北大鼓,还相继参加了省、市以及全国“非遗”文化调演。

  东北大鼓不同于文物,可以采取现代技术手段保存,也不是拍几张照片、录下音像资料就完事,是要靠一代代的人口口相传下去的。一开始,陈世芳把姐姐的孙女叫过来,教她学习复州东北大鼓,但孩子不感兴趣,只好作罢。

  后来,陈世芳想了个主意,把一些老艺人家的孩子“借”来当演员、当弟子。陈世芳高兴地说,“我现在带了10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有的孩子已经会打板,唱得也有模有样了。当然,这些学生还不能算是我的正式弟子,他们都还没有拜过师呢! ”

  教学生是免费的,教学场地就设在陈世芳现在租住的房子里。怕学生耽误文化课影响学艺情绪,她还自掏腰包奖励文化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连学生用的大鼓和服装,都由陈世芳提供。记者采访她的时候,陈世芳正和团员们忙着缝制演出服装。因为购买成套的演出服太贵,对于经济拮据的传承人来说,购买最便宜的布料,自己动手缝衣服,显然更划算一些。

  尽管如此,陈世芳还是很高兴:“总算有孩子可教了,教会一个,就等于给这门艺术留下一分传下去的希望。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辽宁日报 2011年08月05日 11:24

上一条: ·[吕霞]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
下一条: ·[宇晓]瑶族的汉式姓氏和字辈制度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