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墩人摆的七夕贡果
望牛墩人摆的乞巧贡案
以“七夕贡案”闻名遐迩的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的乞巧节,源自五代时期,历史悠久,虽然内容随着时代演进不断丰富,但依然保持着古朴风韵。望牛墩乞巧节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镇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望牛墩是东莞市的一个小镇,很久以前是放牛的地方。如今,这里早已不是放牛的地方了,但是有关牛(牛郎)的节日——乞巧节仍在这里盛行。
近日,笔者来到望牛墩。乞巧节前,望牛墩镇的21个村都要准备好七夕贡案。乞巧节还没到,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妇女们正忙着准备摆放在祠堂贡案上的贡品,费尽心思地把贡案摆放得漂漂亮亮。传说乞巧节午夜,织女会带着6位姐姐踏过鹊桥,下凡到人间,来到贡案最漂亮的祠堂,与牛郎相会。多姿多彩的贡桌都摆放在各个祠堂大厅中间,贡桌上放着7只茶杯、7样水果,每样水果都堆得像座小山。贡桌周围摆放着7种鲜花,花丛里放着一对大花瓶,花瓶里插着鲜艳的花枝,心灵手巧的妇女将这些花枝编成花桥。贡桌上摆着一对大红蜡烛,中间置放着一座金光闪闪的香炉。贡桌两旁摆放着7把红木椅,椅后挂着7件不同颜色的古代服装。红木椅旁都摆着一张古化妆台,台上整齐地摆放木梳、发簪、胭脂等老式的化妆用品。摆放好一个贡案,少则一个星期,多则数月。少女、少妇们通过制作贡案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
望牛墩七夕贡案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家庭式,一家一户,以一张八仙台摆设;二是7家姐妹联合式,7个姑娘共摆一台,多用2至8张八仙台摆设;三是以全村集资合办。姑娘们在10多张八仙台上铺上大红布,摆上7种鲜花、7种水果,摆满花花绿绿的饰物和神态活现的人物公仔等。用自己制作的巧物,祈求人神共赏,进而得到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乞巧活动只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和老年妇女只能在旁观看。
到了七夕,贡案上还得摆上茶酒斋饭、五谷杂粮,让七仙女下凡享用;还得摆上手工制作的可以舞动的龙、凤、狮,以贺乞巧节的到来;更以手工制作7种花、7种果、7双绣花鞋、7张台椅、7套衣服,贡给七仙女;还有手工制作的牛郎和织女模型,重现鹊桥相会的情景。妇女们纷纷在“巧”字上下工夫,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冬瓜瓜仁镶龙柱,以染色灯芯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以及手绣小花鞋等,不断丰富乞巧节的形式内涵,尽显民间乞巧之美。
“天上佳期逢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乞巧节期间,望牛墩各村祠堂里挤满了人,有来自广东各地的,也有从全国各地及海外慕名而来的。望牛墩乞巧节的拜祭七姐的活动,按传统仪规进行,未婚女子和小孩才能前来拜祭,男孩拜祭牛郎、董永,女孩拜祭七仙女。拜祭时依序进行,年纪从小到大,一个接一个,拜祭的人要先喝口糖水,然后再用香浸过的水洗手,方能上前拜祭,拜祭时还要诚心诚意地三叩九拜。拜祭后,人们在祠堂里静静地坐着,等待派发物品。拜祭结束后,祠堂的长老会把贡案上的物品分派到每个拜祭人的手上。据说得到贡案中的物品的人,都会得到七仙女的庇佑。(沈好 文/图)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8月05日 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