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东莞望牛墩看拜七仙女
  作者:沈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5 | 点击数:6538
 

望牛墩人摆的七夕贡果

望牛墩人摆的乞巧贡案

  以“七夕贡案”闻名遐迩的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的乞巧节,源自五代时期,历史悠久,虽然内容随着时代演进不断丰富,但依然保持着古朴风韵。望牛墩乞巧节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镇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望牛墩是东莞市的一个小镇,很久以前是放牛的地方。如今,这里早已不是放牛的地方了,但是有关牛(牛郎)的节日——乞巧节仍在这里盛行。

  近日,笔者来到望牛墩。乞巧节前,望牛墩镇的21个村都要准备好七夕贡案。乞巧节还没到,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妇女们正忙着准备摆放在祠堂贡案上的贡品,费尽心思地把贡案摆放得漂漂亮亮。传说乞巧节午夜,织女会带着6位姐姐踏过鹊桥,下凡到人间,来到贡案最漂亮的祠堂,与牛郎相会。多姿多彩的贡桌都摆放在各个祠堂大厅中间,贡桌上放着7只茶杯、7样水果,每样水果都堆得像座小山。贡桌周围摆放着7种鲜花,花丛里放着一对大花瓶,花瓶里插着鲜艳的花枝,心灵手巧的妇女将这些花枝编成花桥。贡桌上摆着一对大红蜡烛,中间置放着一座金光闪闪的香炉。贡桌两旁摆放着7把红木椅,椅后挂着7件不同颜色的古代服装。红木椅旁都摆着一张古化妆台,台上整齐地摆放木梳、发簪、胭脂等老式的化妆用品。摆放好一个贡案,少则一个星期,多则数月。少女、少妇们通过制作贡案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

  望牛墩七夕贡案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家庭式,一家一户,以一张八仙台摆设;二是7家姐妹联合式,7个姑娘共摆一台,多用2至8张八仙台摆设;三是以全村集资合办。姑娘们在10多张八仙台上铺上大红布,摆上7种鲜花、7种水果,摆满花花绿绿的饰物和神态活现的人物公仔等。用自己制作的巧物,祈求人神共赏,进而得到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乞巧活动只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和老年妇女只能在旁观看。

  到了七夕,贡案上还得摆上茶酒斋饭、五谷杂粮,让七仙女下凡享用;还得摆上手工制作的可以舞动的龙、凤、狮,以贺乞巧节的到来;更以手工制作7种花、7种果、7双绣花鞋、7张台椅、7套衣服,贡给七仙女;还有手工制作的牛郎和织女模型,重现鹊桥相会的情景。妇女们纷纷在“巧”字上下工夫,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冬瓜瓜仁镶龙柱,以染色灯芯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以及手绣小花鞋等,不断丰富乞巧节的形式内涵,尽显民间乞巧之美。

  “天上佳期逢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乞巧节期间,望牛墩各村祠堂里挤满了人,有来自广东各地的,也有从全国各地及海外慕名而来的。望牛墩乞巧节的拜祭七姐的活动,按传统仪规进行,未婚女子和小孩才能前来拜祭,男孩拜祭牛郎、董永,女孩拜祭七仙女。拜祭时依序进行,年纪从小到大,一个接一个,拜祭的人要先喝口糖水,然后再用香浸过的水洗手,方能上前拜祭,拜祭时还要诚心诚意地三叩九拜。拜祭后,人们在祠堂里静静地坐着,等待派发物品。拜祭结束后,祠堂的长老会把贡案上的物品分派到每个拜祭人的手上。据说得到贡案中的物品的人,都会得到七仙女的庇佑。(沈好 文/图)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8月05日 08:13

上一条: ·牛郎织女故乡山东省沂源行
下一条: ·广西壮族蚂拐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