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作者:金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9 | 点击数:18431
 
民间宗教的“政治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既取决于外在环境的压力,也和教团自身的应变能力有关。日本的金光教是在德川末期明治初期由川手文治郎(1814~1883年)于1859年创立的。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传入日本后,在民间有所谓“金神”崇拜,说金神掌兵戈、丧乱、水旱、瘟疫,按时沿不同方位游行天下,如果人的行动触犯其方位,将会遭到“杀七”的灾难。在父母和子女相继丧亡后,川手也患了被医生诊断为“九死一生”的严重喉疾。在虔诚的祈祷中得到神示,重疾奇迹般地好转,尔后自称金神授他“生神金光大神”号,从而创教,将作为凶神的金神改造为“慈悲神”,称之为“金乃神”或“天地金乃神”,并将此神视为宇宙的本体和人类的祖先,由于他的神德,万物得以生长化育。宣扬人们应当感谢神的恩德,信奉金光教。明治初期金光教在城市乡村皆有发展,但由于拒绝与政府的宗教政策合作,教团屡遭当局的干预与压制。川手去世后,其弟子着手争取合法化的活动,在“政治取向”上加以调整,走上了崇拜天皇、顺从国家神道的道路,增加了敬神爱国、信忠孝三位一体的说教,并接受了国家制定的管长制与教师位阶制。20世纪初金光教发展到全国,成为教派神道中颇具实力的一个教派。二次大战后,金光教再次调整其“政治取向”,废除了与教团传统不相适应的管长制和教师位阶制,恢复了教主的最高领导地位,建立选举制度,明确教师的选举权和参与教务的权利,废除战时所融入的神道仪式,恢复了自创教以来“转达”(传教形式)的中心位置。这些改革的措施以及随后兴起的“转达成就,信心生活”的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金光教的发展壮大”。(注:参见戴康生主编.当代新兴宗教[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
民间信仰及民间宗教的“整合取向”,指的是它们在文化层面上与主流宗教的散聚关系:是分化还是整合?整合的程度有多深?从民间信仰到民间宗教,有能否整合与是否整合的问题;从民间宗教再到主流宗教(或说与主流宗教的关联),依然有能否整合、是否整合与整合的程度等问题。从现象上看,中国的佛道二家都是门派林立。一个宗教内部的分化和分派多寡,反映了这个宗教内部的张力,应当说是神学发展、礼仪发展和信仰需要发展的产物,是这个宗教具有生命力的体现。万事万物皆需吐故纳新,生命寓于创新之中。一个宗教内部长期没有新的教派或新的学说出现,只能说明它没有与时俱进。但是如果我们透过现象,深入观察佛道二家的分派演化,就会发现一种令人深思的走势: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大多是先归宗而后创派;而在中国道教史上,则多是先创派而后归宗。佛教在传入中国时,已有北传和南传二大派系,在北传佛教中,又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分。在藏传佛教中,在11世纪时形成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等,后来又从噶当派中发展出格鲁派;而在汉传佛教中,在隋唐之际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唯识宗等,后来在禅宗中又有“五家七宗”之分。然而无论怎样分化,基本上是入得佛门之后,师承某一学说或某一修行法门,将其纵深发展而自成一派。从脉络上说,从释迦牟尼经中间的印度、西域或中原的大师,到开山祖师,再到薪火相传的几代弟子,清清楚楚。相比较而言,道教的路向显然与之不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根基源远流长,自汉初小规模的黄老道修习教团,到东汉末年开始形成大规模的政教合一的军事组织或社会组织,再经魏晋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在唐代有了大发展,可以说走了一个由分而创之到整而合之的大轮回。在辽、宋、金、西夏时期王喆创立的全真道、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饶洞天创立的天心派,元代刘玉创立的净明道,到明代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问世,可以说又经历了一个由分创到整合的过程。道教中这些新创立的教团往往是先创派后归宗,教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进入整合的过程,即在道统上成为道教的某某派,并上溯其源到某朝某祖或“神异之人”,在信仰上共奉“三洞”经典,尊“三清”为至上神,行“灵宝”斋醮科仪。(注:卢国龙在论述道教斋醮的整合时指出:两晋时,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帛家道等各有传播,并衍生出许多新道派,如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等等。每个道派都有自己的斋法,作为本派的宗教形式或外部特征。道派孽乳,斋法随之烦曲复杂。互有同异而并立,彼此间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规范化、系统化,就是晋宋之际道教区分斋法品类的主要目的。围绕这个目的所进行的各种努力,促进了道派的融合,使道教具有基本统一的宗教形式,巩固各道派彼此认同为一个整体的宗教意识。(参见卢国龙.道教哲学[M].华夏出版社,1998.)同时,基本上都将创教者神化,成为本门本派的祖师,也有修习本派独特经典(已纳入某“洞”某“部”)的功课。在建造宫观的形制上,除共有的神殿外,一般还有专门的祖师殿(如北京白云观的丘祖殿)。如果说佛教是“花开几枝”,那么道教则是“百川汇海”。佛教的不断分化,使自身越来越融入中国文化,越来越方便民众,(最典型的有净土宗和禅宗),是其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必然产物;而道教的不断整合,则使民间信仰的提升与“大传统”的教化有了现实而具体的载体,也使主流宗教不断输入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注:如果运用宗教社会学中的国教(ecclesia)、教会(church)、宗派(denomination)、教派(sect)、膜拜教团(cult)等范畴来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与主流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那么虽不大贴切,但有启发意义。(参见约翰斯通著,尹今黎、张蕾译,袁亚愚校.社会中的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但这些范畴不仅仅是结构的,同时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些关节点。(参见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宗教生活一样悠久,且有许多独具的特色。但在20世纪中叶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以为宗教即将告别历史。是啊,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的年代里,人们在人民公社里吃大锅饭,那时连家里的锅都不要了,即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宗教只是个被批判的对象,谁还有心思去琢磨宗教的民族性和长期性等等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当狂飚过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国人放眼世界时,人们不仅看到世界上还有不只三分之二的人信仰这样或那样的宗教,而且发现国人的宗教生活和精神需求也不像过去以为的那样淡薄。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不是临近共产主义的大门,而是刚刚迈进初级阶段的门槛。人们重新认识到,宗教不仅仅属于“思想”或“观念”的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宗教在世界上会长期存在,在我国也不例外。在这种格局下,如何认识我国民间信仰及民间宗教的“聚”、“散”机制,如何认识主流宗教(特别是道教)在整合民间信仰及民间宗教中所发挥的宗教的和文化的功能,如何继往开来,在有意无意、有为无为之间找到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动方略,确实值得大力研究和探讨,这对于国,对于教,对于民,皆有助益。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2期,第146~15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文仓]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
下一条: ·[覃乃昌]广西民族学研究50年发展回顾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