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鄂崇荣]近十年来土族研究综述
  作者:鄂崇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9 | 点击数:16733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婚姻家庭、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土族近十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可资参考。
关键词:土族;研究状况;综述
中图分类号:G257.23"23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5681(2002)01-0122-06

九十年代以前有关土族研究的成果综述前人多有论述。如吕建福的《近百年土族研究概况》(《社会科学参考》1983年第19期青海社科院编)、芈一之编著的《青海民族史入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胡军的《我在美国看到的土族研究文献》(《中国土族》1992年创刊号)、席元麟撰写的《土族研究回顾》(《中国土族》1994年总第3期)等论著中都有所详述。笔者在此不再重述,只将近十年以来土族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展示其最新的研究状况。
 
一、历史研究
 
1.土族族源及历史研究:吕建福的《撰写〈土族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中国土族》1997年总第6期),从史料、族称、姓氏、文化、宗教、传说、习俗诸方面综合论证,认为土族族源是吐谷浑。还将土族史分为先民、国家、自治、编民四期。其形成或重组大致分三个阶段,即西迁阶段、阴山驻牧的三十年及度陇迁居甘青阶段和成为一个强大民族的阶段,并论述了撰写《土族史》的立场、方法和目的。李克郁的《土族(蒙古儿)源流考》(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此书从土族语言研究入手,从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的角度剖析了土族的社会状况,从中探索其历史渊源。李克郁撰写的《dolda(达勒达)辨析》(《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从语言学角度对土族历史进行了探讨和划分。此外,李克郁撰写的《霍尔杂谈》、《拨开蒙在土族来源问题上的迷雾》分别发表于(《青海民族研究》1998、2000年第3、4期)。
2.土族土司制度研究:秦永章和李丽撰《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流官统治》(《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从基层组织、政治统治、封建教育等几方面对明清两代土族地区的流官统治进行了详细论述;还有《浅谈土族地区土司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认为土族地区土司制度长期存在是因为1、其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较长地适应了土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2、设立土司是封建王朝的政治需要,土司在效力于封建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倚重和信任;3、建立土司,以土官进行统治则情易服;4、土司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起着巩固和加强土司长久统治的作用;5、土司接受封建儒家思想教育是土司制度长期存在的思想文化条件。
3.人物传记:赵宗福的《土族“二忠”将军传略》(《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对土族名将祁秉忠和本进忠二将生平作了详细介绍。崔永红的《明代青海土官李文之籍贯及生平考略》(《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对明代青海土官李文的籍贯及生平相关史料作了深入考察和探讨。米海平的《明代土官李英事略》(《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根据《明史》、《李氏世族谱》、《西宁府新志》、《李英墓志铭》等史志碑传资料对土族名将李英生平做了较详细的概述。房建昌、朵思王的《末代章嘉呼图克图小传》(《社会科学参考》1990年第20期),对佑宁寺中的末代章嘉呼图克图的生平有较详细的论述。辛怀智的《朱海山先生》(载于《七彩之路——土族变迁史料选辑》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1997编印),对土族知名人士朱海山为青海民族教育所做的贡献作了阐述。陈希夷的《我所认识的土族才女李宜晴》(《中国土族》1998年总第7期)、宜农的《一生诗兴秋宵月——土族女诗人李宜晴传》(《中国土族》1999年总第8期),从不同侧面对李宜晴的生平作了详细介绍。其他土族知名人士事迹的文章发表于《中国土族》、《青海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等。
 
二、土族文学研究
 
1.《土族格赛尔》研究:李克郁译著《土族格赛尔》(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将40年代德国人施劳德从互助县搜集的土族民间英雄史诗《阿克隆格赛尔》翻译整理,不但突破了长期以来因受种种局限不能广泛流传的禁区,从文献上填补了格赛尔研究的空白,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土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和文学艺术的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李美玲的《试谈〈土族格赛尔〉中的腾格里》(《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从哲学意义、表现内容、实践角度等方面对《土族格赛儿》中的腾格里做了深入的分析。她的《试论土族格赛尔形象的艺术特征》(《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对土族英雄史诗《格赛儿》中的主人公格赛尔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马忠的《〈土族格赛尔〉的哲学价值及其它》(载于肖万源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对传统土族民间的英雄史诗《土族格赛尔》的研究价值即哲学价值、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交流价值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星全成的《论土族史诗〈格赛尔〉》(《中国土族》1999年总第8期),对土族史诗《格赛尔》流传的形式及渊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土族文学史研究:马光星的《土族文学初探》(《中国土族》1992年创刊号),对土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发展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土族文学的特点;其著的《土族文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是一部研究土族文学发展历史的领头之作,记述了土族历史中较为真实和全面的文学信息,尝试性地将土族文学大致划分为四大部分:远古文学(远古至唐、宋、元)、近古文学(明、清)、近现代文学(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当代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并对每一部分作了较系统深入地介绍和分析。展示了土族文学的概貌,探究了土族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土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基本社会形态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释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郑杭生 奂平清]2010年社会学发展回顾与反思
下一条: ·[陈义华]关注庶民文化表达 恢复庶民历史地位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郑东伟]国内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综述·[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文忠祥]乡村振兴中民俗文化介入的可能性·[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
·[刘目斌]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中日妖怪学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
·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中国土族“梆梆会”遗俗祈祷平安
·[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李皓 孙正国]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