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纸质、电子文本的记载,再到图片、音像等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近年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掌握文化信息资源的空间数据逐渐成为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体处理与展现各类数据的地理空间特性,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管理、显示、分析和输出地理信息及其相关产品(如数字地图)的集成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早期阶段,GIS主要运用于土地规划、自然灾害评估、野生生物栖息地分析、河滨带监控和林木管理等自然资源的管理领域。但是,由于GIS拥有比较直观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充分反映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和数理统计,所以将其应用于文化领域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就是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应用于GIS中的典型范例。该项目系统规划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其中包含了民间文化与多媒体元数据表的制订、民间文化数据采集与整理的工作建构、民间文化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标准程序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主要利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流媒体等技术,开发和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主要来自于六大类集成资源与六大类主题资源。六大类集成资源包括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六大类主题资源包括京剧艺术机构、山西戏台、梅兰芳艺术生活、江西石邮跳傩、北京故事以及贵州水族水利大寨等。虽然在界定特定空间范围方面,以上信息资源比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难度更大,但透过空间信息技术,如GIS、GPS与RS(遥感探测)以及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应用,还是能够得到实现的。
在该项目成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研究中,我们利用田野考察中获得的GPS采集坐标、照片、卫照(包含卫星影像与航空照片)和搜集到的各类地图、文献资料、文化遗产及景观等依据元数据(metadata)规范予以汇集、整理,构建出了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数据库。通过对该数据库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GIS中的应用至少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第一,整合文化资源内容数据
文化资源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同样的文化资源通常具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现象,因此通过网络GIS,可以同时检索到更多与之相关的资源。包括该条数据的属性内容,也包括其文字描述或多媒体文件(图1)。
第二,统计分析
我们依据资源数据内容与统计分析需求,制作GIS统计分析图。资源本身的采集是该分析图能否表达出完整内容和信息意义的基础。例如,北京故事县级密度分布地图采用卫星影像表现(图2),其主要数据来源于《北京民间故事》,其中包括大兴县、丰台区、门头沟区、密云县、顺义县、西城区、延庆县等地619位讲述人讲述的1620个民间故事。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远郊县故事密度更大,同时远郊县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也占70%以上的比例。
第三,文艺资源相关活动的调查、纪录与展示
无论是民间歌曲或民间舞蹈等文艺资源,有些活动范围、路线或建筑物的分布均具有空间信息,在详细记录其活动内容与内涵之余,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还能记录活动进行的路径以及该活动进行中的地理坐标上的照片、影片,从而全程记录某些民间文艺活动的路径、速度与时间,甚至该活动中经过的厅堂、庭院等空间皆可于地图上进行动态播放(图3)。若搭配GPS与数字相机、摄影机,还同时能拍摄具有地理坐标之绕境、进香活动的照片、影片,亦能记录个别照片、影片拍摄定点,节省后期制作时间。
第四,多元、海量信息之空间信息系统
六大类集成资源与六大类主题资源成果丰富,且包含不少多元信息与海量数据,基于内部管理的安全性考虑,故在网管的设计上需具备完整性、安全性、高效率等特性。因此本项目以内容管理系统(CMS)搭配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完整地对不同用户权限开展分级管理,还能妥善、有效地管理和查询多元、海量的集成资源内容,十分便于使用。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GIS中的成功应用,对于注重时空研究的人文学科,尤其在民俗学、民族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诚如我们所知,民俗传承在时间上产生的权威性只有在具体的空间里才具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在国内相关领域不仅处于开拓性领先地位,而且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前景。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7月18日1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