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东巴文创制时间说法不一
“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这一说法已基本被史学家们普遍认可。总的来看,对东巴文的创制时间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即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
“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这一说法已基本被史学家们普遍认可。在其悠长的历史中,纳西民族到底是如何创制文字的?因为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考古发现,学界至今无一致结论。
东巴经典《创世纪》中记载,人类始祖生三子,分别为汉、藏、纳西,他们生于同时,分居三地,并分别创制了汉、藏和纳西三种文字,并将造纳西文者称之为“牟保阿琮”,造汉字的人为仓颉。著名东巴文化研究之父方国瑜在其所著的《纳西象形文字谱·绪论》中对此说法写道:“这三种文字创始的年代不同,此传说不可信,不能强作比附来解说。”
根据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陶云逵1935年在云南白地村一处摩崖上发现的一首七律诗中提到的萨勒,方国瑜推断,公元11世纪中叶已有纳西文字写经书的说法,可以近信。但这毕竟也只是个推断。
关于东巴文的发源地,很多学者根据东巴文的部分造字和文字使用的地域分布有过各种分析。
李霖灿曾指出,根据东巴文中“南”和“北”、“山”和“水”、“房屋”等造字用意,水字系由北和南合成,北为水头,南为水尾,假设初创文字在一条大河边,而这条河的流向为自北向南。他经过实地考察,联系纳西族活动历史情况,进而结论东巴文发源于无量河边。
李霖灿考察发现,在永宁的东巴教不用文字,口说经咒,大致与丽江流行的经文相同。他由此推断,先有口诵的经咒,后才用文字来写。纳西族东巴文字的产生应该是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在使用过程中渐渐地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通行。
总的来看,对东巴文的创制时间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即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和力民根据自己对金沙江沿岸岩画的调查和分析,认为东巴文应该是纳西先民迁徙至此时,受到岩画的启发进而创制了东巴象形文字。和力民在其著作《东巴文源于金沙江岩画》一文中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
东巴文创制后真正被使用是在东巴教兴起后,被东巴们用于书写东巴经书。目前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东巴经书产生于唐代,就此看来,东巴文字的创制至少是在唐代以前。李霖灿在其《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序》中说:“纳西文的形字不能晚过明代,而有象形字经典的时代又不能早过唐。”但这些都仅仅是模糊的界定。
关于宋代说,则源于《木氏宦谱·阿琮传》记载木氏先祖牟保阿琮“不学而识文字”的传说。阿琮生于13世纪宋朝宋理宗时,因此,后人认为东巴文字最少应该在宋代以前就有。而李霖灿认为,阿琮本人近乎神话传说,因此不足为信。
用纳西象形文字写成的书,是把已有口说的经典简略记录,以帮助记忆,只供东巴自己看,所以更靠口口相传。此外,由于图形文字的笔画很繁杂,要逐字写存在困难,后来东巴的徒弟们就创制了一种标音文字“哥巴文”,也称“格巴文”。哥巴文因字体不固定,难认音调,同字异义过多,难确定意思,要认清楚,困难较多,因此一般写经书以象形文字为主。目前,也存在用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书,但数量相对较少。
5 东巴文已成世界共同财富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被称为“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如今,经过30年的发展,东巴文化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由早期集中于文字与经典的收集,转向更广阔的学科视野。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被称为“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李霖灿曾指出:“纳西族的东巴文及纳西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只能算是泰岱、华岳旁的一个小丘,长江、黄河沿岸的一股细流,但是这座小丘、这股细流却自有其独立的精神和发生的源泉,是值得大书特书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文已成为世界的共有遗产,受到保护。
东巴文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扬名,离不开国内外学者们的前赴后继、积极发掘。
在西方,上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雅奈特及杰克逊成为西方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后起之秀。在日本,学者西田龙雄以其在1966年出版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文化》开启了日本关于纳西东巴文化的研究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东巴文及纳西文化迅速复苏发展。1981年,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纳西东巴文研究学科创始人傅懋勣两位先生的积极协调和运筹下,在丽江成立了东巴文化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即如今的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也就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分院。当时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已经聚集了一批以东巴文化学者和志武为首的研究人员。1981年,也正是和志武在当时的云南民族学院的一场关于东巴文化的讲座,使得在此就读的中文系大四学生和力民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想,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东巴文化研究领域,今天他的学术成果已然蜚声海内外。
如今,经过30年的发展,东巴文化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在中国,已经形成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东巴文化研究机构;在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均建有以东巴文字为主的研究基地;并形成了以和志武、杨福泉、和力民、喻遂生、王元鹿、郭大烈、木仕华等上百位学者为主的学术队伍。另外,纳西文化学会、东巴文化促进会、纳西文化传习馆等各种民间团体纷纷成立。随着东巴文及东巴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由早期集中于文字与经典的收集,转向更广阔的学科视野。
在国际上,东巴文及纳西文化研究由曾经的欧美扩展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尤其是日本,在此领域异军突起,成果不俗。1999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及其学术研讨会在丽江召开,会议期间不仅举行了100卷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首发式,还成立了国际纳西学会。这预示着纳西学这门学科体系的基本成型。
神秘的东巴文及纳西东巴文化就像迷人的玉龙雪山一样,昭示着一代代学者孜孜不倦地攀登着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山峰。东巴文及纳西文化研究也必将在学者们前赴后继的探索中发扬光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7月20日 16:1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