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是文对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环境及贵州民间文艺进行了论述。认为多元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贵州民间文艺具有的特点,贵州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培育贵州民间文艺的土壤。提倡要大力发展贵州民间文艺。
关键词:贵州;民间文艺;生态
贵州是多民族省分,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7个土著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神话和史诗,而且传承至今。因此,人们常说,贵州民族地区是“歌舞之乡”、“诗歌海洋”,是“神话史诗王国”。贵州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瑰丽多姿,成就很高,影响很广。这是贵州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培育出来的艺术之花,是贵州的生态环境(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环境)所决定的。
一、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环境
贵州是个高原山区,位于祖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突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西部地势高,最高达2900米,由西向东、南、北逐渐降落,最低处仅137米。河流依势由西向东、南、北分流。地表切割较深,形成高山深谷。道路险阻,交通比蜀道还难(建国前如此)。贵州远离中国文化中心和大江大海,历史上,一方面使封建王朝势力鞭长莫及,统治松驰,另一方面贵州自我封闭,小块切割,影响文化交流和发展。自然环境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贵州的发展。因此,尽管贵州有着很丰富的煤、汞、磷、锌、铁、锑等地下宝藏,并且很早就开采汞和治铁打铁,但建国前工业极不发达。
贵州这块土地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省各地。从部落时代到文明时代,濮人(百濮族系)是这里最早居民,主要是仡佬族先民。后来,南蛮族系的苗族瑶族由东向西进入贵州,氐羌族系的彝族、白族从西向东进入贵州,土家族从西北进入黔东北,百越族系的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由南向北推进。古代贵州就形成了四大族系的交汇处。汉族在秦汉时开始进入贵州,人口较少,后逐渐增多,元明以后,汉族大量迁入,一改过去“夷多(少数民族多)汉少”为“汉多夷少”。民族迁徙带来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各民族又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元以前汉族人少,部份汉族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元明以后,汉族人口猛增,又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致使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之中。各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在民族关系上是多元一体,既独立发展又交流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贵州的多元一体格局,其“多元”即多民族文化,早已形成,“一体”即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性一体化是晚近才开始,并处在逐渐形成过程中。
首先,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苗族瑶族古为南蛮,原住坝区,为农耕民族,早用牛耕。2000多年前被迫迁入贵州山区后,为适应环境,从事刀耕火种农业和狩猎。同时,在山区开田开土。瑶族在大山里游耕,刀耕火种,同时狩猎。与这种生产生活相适应,苗族瑶族的社会组织为家族制,封建制度发展缓慢。祖先崇拜,盘瓠盘古崇拜,鬼神崇拜盛行,与楚巫文化有渊源关系。彝族古代属氐羌族系,原为“马背文化”,“游牧文化”。进入贵州已2000多年,主要居住在黔西北高寒山区,既发展畜牧,又从事农耕,发展山地耕牧文化。很早进入奴隶社会,实行家支制。早已建立自己的政权,君、臣、民界限分明。早有文字,文献浩繁,记载了丰富悠久的古代历史文化,它掌握在毕摩手里,流传于家支之中。贵州彝文与滇文化有密切联系。土家族古属氐羌族系,为游牧文化,到贵州后发展山地耕猎文化。崇白虎,巫风盛行。受汉文化、巫楚文化和儒道文化影响较深。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土著民族,是古夜郎主体民族之一。很早从事山地农耕与狩猎,“耕田,有邑聚”。先秦时即开采朱砂,较早掌握打铁技术(人称“打铁仡佬”)。夜郎衰落,仡佬族势衰,有的被其他民族同化。全省多数地区保留以“仡佬”称呼的地名,而现已无仡佬人居住。居住黔东北黔北的仡佬族受汉文化和儒、道、释文化影响较深,中部和西部的仡佬族保留较多的本民族古老文化,并与彝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布依、侗、水、毛难等民族古属百越族系,从这些民族中,古百越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如稻作农耕(丘陵农耕)、干栏建筑等依稀可见。侗族古楼建筑是干栏建筑发展起来的。古百越断发文身与这些民族后来的蜡染艺术有一定联系。汉文化传入贵州,对贵州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第一,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贵州,促进贵州农业的发展。第二,大批工匠入黔,促进贵州的矿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第三,城镇兴起,集市建立,商业发展。第四,明以后建立府州县学,儒学渐兴。第五,汉语汉文成为越来越多的各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成为贵州文化整合的重要手段。第六,佛教道教文化随着汉文化传入,深刻影响各民族精神文化。
其次,由于地域相连,政治统一,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使贵州各民族文化既有多元性,又有许多共同性,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贵州文化。贵州文化整合状态尚未完全形成,但作为整合过程,早已开始于夜郎文化。贵州文化的共同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山地农耕文化。古夜郎时已“耕田,有邑聚”。苗族、瑶族、土家族、仡佬族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居山地和丘陵,有丘陵农耕,也有山地农耕。彝族由畜牧业向农业发展,其农业是高寒山区农业。各民族人民在山谷,高原台地和山间小块平地上开田开土,种植稻米、小麦、玉米和高梁等作物。除农业外,还兼以狩猎或畜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