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把小民族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宣传保护
我国许许多多人数较少的小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小民族的历史并不“小”,它的历史作用也不“小”。裕固族虽然人数较少,但是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特别是它的形成、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民族学研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裕固族的主要先民回鹘人很早就进入河西地区,并成为那里的重要居民。回鹘人在河西走廊与许多古代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过密切联系。早期进入河西的回鹘部落,曾与匈奴、羌和鲜卑等族有过密切交往;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部落大批进入河西时,吐蕃人占据河西以达百年之久;公元11世纪20-30年代,经过激烈的斗争,西夏党项族占据河西,甘州回鹘成为西夏的附庸;公元13世纪蒙古人又成为河西地区的统治者。此外,回鹘人一直与历代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在民族关系方面树立了典范,做出了杰出贡献。河西回鹘人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与众多的具有较高文化发展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吸收,到最后,活动于河西走廊的其他民族,或退出河西,迁徙他处;或就地同化,消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而唯独河西走廊的回鹘人,在河西建立政权,发展农牧业经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甘州回鹘文化,并且在与其他各民族密切交往中,改造了自己,融合、创建了独特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可以说,裕固族是在河西这块多民族共聚的土地上,在各民族相互依存中,在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它实际上也是河西地区古代各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是河西古代各民族融合、吸收和创新的结晶和象征(注:杨建新.裕固族研究论文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1~3.)。所以,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或一座内涵丰富的历史博物馆。我们在重点抢救的同时,要大力宣传,要让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同时,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认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树立小民族的整体文化形象。也就是将小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与其相宜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文化体或文化遗产形式“矗立”在世人面前。换句话说,就是以生态博物馆或“文化保护村”的形式来宣传小民族。
生态博物馆是工业文明社会中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与此同时发生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他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而前者是将文化遗产以原始形态地保护和保存在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的区域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游牧文化遗产要进行相对集中)。在生态博物馆中,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的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生态博物馆就是一种为了将来而保护某种文化整体的手段。
贵州省六枝区梭嘎乡生活着4000余名苗族分支,1997年在这里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现已成为博物馆群(注:中国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汇编[M].中国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1997.)。与此同时,人数较少的一些民族也以各种形式相继成立了本民族的博物馆。例如,黑龙江饶河县四排乡建立了永久性的“赫哲族文化展览室”(注:于长江.小民族,大课题[J].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ISA工作论文2000.005.42.),大兴安岭建立了鄂伦春文化博物馆(注: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口头提供.)等。这些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把各民族历史上特有的生计方式(如渔猎、狩猎)和与其相宜的自然环境割裂开,这样就大大强化了“文化特性”这一概念。
日前,甘肃省裕固族自治县文物局也提出,在裕固族地区兴建具有生态博物馆特征的裕固族民族文化村,同时筹建“裕固族文化研究中心”,以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裕固族的文化和文物,并合理利用和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和整理。这一项目在北京召开论证会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支持,尤其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了这种保护与宣传相结合的途径。他们认为,保护裕固族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是为世界保存了一个民族标本。西部大开发不仅是经济开发,同时也是文化开发,积极采取措施抢救民族文化,不仅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西部的经济开发也具有促进作用,应该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注:郭桂香、王建明.西部大开发,文物怎么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拟建文物保护村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0.4.1.)。
总之,在西部大开发中,大声呼吁对小民族的文化传统重点进行抢救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正如于长江先生在《小民族,大课题》一文中所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中国56个民族作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理所当然地要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内部,不管大民族还是小民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而且有可能把握时机,促进各民族增进理解、培植认同、互利互助、共同进步和繁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56个民族,不分大小强弱,都要像人们常说的那部电影的名字——《一个不能少》。”(注:于长江.小民族,大课题[J].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ISA工作论文2000.005.42.)
(本文原载《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2期,第5~8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