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30 | 点击数:9892
 


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作者:周星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1
版  次:1
页  数:358
字  数:37600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1187692
丛书名:未名社科菁华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进行学术性探索,尤其是试图透过对诸多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认识潜在于生活文化之中的意识、观念、价值等深层的意蕴,发现日常生活的时空秩序“文法”逻辑以及知识的结构,进而揭示世俗人生中的“意义”得以形成与建构的机制。作者基于自身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展开专题性的论述,在动态地把握民众生活方式之变迁趋势的基础上,对于生活文化和传统民俗在现当代社会中“再生产”的文化实践及其相关策略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

作者简介
  周星,陕西省丹凤县人,民族学博士。现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博士课程指导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共同研究员等。主要著述有《史前史与考古学》(1992)、《民族学新论》(1992)、《民族政治学》(1993)、《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1998)等。199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奖励,2003年获中国民俗学会荣誉奖章。


目录

第一编 日常的知识
“生”与“熟”:关于一组民俗分类范畴的思考
丽江草医与纳西民间的医药知识
四大门:中国北方的一种民俗宗教
作为民俗艺术遗产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的艺术
人类学者的“知识”和访谈对象的“知识”
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点滴体会

第二编 生活的时空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谈谈当代中国节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汉民族的桥俗文化
阴宅的建筑仪式——以福建和冲绳的事例为中心
聚落形态与文化空间——以在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民俗学调查为例
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第三编 文化的实践
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
民俗、习惯法与法制:以凉山彝族社会的调查为例
“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他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的文化政策
后记

文摘

      汉人的社会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有自成一系的文字传统,因而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汉人的社会与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既相互关联,彼此或交错、或对应,但往往又自成单元的分类系统或认知框架,它们集中反映在诸如“阴阳”、“五行”②、“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生熟”、“天地”、“上下”、“左右”、“君臣”、“善恶”、“公私”等许多主要表现为“二元组合”的分类范畴中。这些范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至少部分地构成了汉人社会与文化之复杂性的重要侧面,同时也是构成汉人社会及文化之传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类似上述每一对这样的分类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接近于理解汉人社会与文化的某一个特定面向的各种问题,甚或接近于理解汉人社会与文化某些部分的比较深层的结构与特质。而且,对上述某些分类范畴的研究,往往还能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比如“阴阳”范畴,实际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而也可以涵盖较为宽泛的面向,由此类研究得出的认识对于说明汉人社会与文化的原理及特质,自有较强的解释力。在分别对这些基本范畴逐一展开分析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发现或建构各组范畴间的关联,这对于比较系统和深刻地揭示汉人社会及文化的奥秘,显然会有建设性的贡献。尽管有批评说“二元对立”的分析已有泛滥的倾向,但就汉人社会及文化而言,相关的实证性研究还不够充分。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基本成组的概念和范畴,都是在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传统脉络中形成的,都是些重要的“本土”概念,对它们反复进行推敲,自然是汉人社会及文化研究着重关注的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上下)》
下一条: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