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成果通常被当做长期田野作业的产出,长期的田野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保障了对田野点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保障了研究者对其文化的反思。在这样的学科传统下,与第一印象相关的知识在无形中被忽略。人类学工作触及三个维度,即人类学学科、作为具体个人的研究者以及具体田野点。第一印象的文本以人类学者的个人印象及其阐释的形式呈现,它出现在三种知识维度交会的边缘地带,彰显学科、自我和田野。
第一印象遭遇短期陌生经验
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就是借助影像、声音和语言文字媒介,对遭遇陌生者的短期经验进行人类学研究;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涉及的概念主要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即具体自我与田野点的对立;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有关文本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首先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具体而言,即呈现(presentation,事物本来的样子) 与再现(representation,对象化的事物)的对立,另外,在主客交互的界面上,它体现为主体投影于客体,相对性呈现于感觉和思维两个方面——印象的相对性和逻辑(秩序)的相对性,即主体在陌生他者的客体中发现熟悉的自我主体。
如果以第三只眼看人类学田野就会发现,在特定空间里,本地人、外来者(人类学家)各自呈现、各自背负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对于人类学家而言,这里所说的文化习惯包括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难以剥离开的自我,即人类学者作为个人的文化承载。而民族志文本的产出,即人类学家通过各种媒介对该地他人的再现,包含了具体田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的(人类学家的)自我。
短时段下他者与自我自如呈现
本个案执行地点是云南丽江古城,时间为2009年8月1日至5日。13位参与者在丽江古城留居四天。前三天,参与者各自独立作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准备一个会议文本;第四天,参与者聚在一起,逐个作会议发言,分享各自的经验。参与者文化背景各异:分别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专业背景也略有不同。其中,Adel Andalibi(伊朗)、 Hans Frode Storaas(挪威)、Itsushi Kawase(日本)、 Joceny Pinheiro(巴西)、 Metje Postma(荷兰)、Nadine Wanono(法国)、Sandra Sykorova(捷克)、李荣荣、李昕和鲍江等10位是人类学学者;谭乐水、井迎瑞(台湾)和木小桥有纪录电影电视的背景。他们与丽江古城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 Adel、 Itsushi、 Joceny、 Metje、 Nadine和Sandra是第一次来丽江古城;谭乐水、李昕、井迎瑞、Frode和李荣荣之前来过丽江古城;木小桥是本地人;鲍江是在外地工作的本地人。
Adel就丽江古城唯一的清真寺作了一个访问,凸显其伊斯兰文化背景。Frode就古城的一个三眼井作了持续的定点观察,从细微处入手,凸显其人类学职业背景。Itsushi就古城附近白沙村的佛寺和一支街头的古乐演出队作了一个访问,凸显其佛教僧侣背景及他对音乐方面的研究兴趣。井迎瑞就丽江古城四方街的一天作了观察与录像记录,凸显其作为纪录电影人的专业背景(他曾长期供职于台湾电影资料馆)。Joceny就她所遭遇的一支街头演出队作了观察与描写,并与她在巴西的类似经验对照阐释,凸显其国籍背景(她是巴西人)。李昕结合文字、音乐和照片做了一个多媒体文本,涉及他对自己究竟是人类学者还是电影人的身份困境的反思(当下中国,影视人类学在制度层面是一门有待于建立的学科)。李荣荣就空间与身体的关系作了一个发言,凸显其学术背景:以文字作为主媒介的研究与呈现,以影像作为辅助手段。Metje就如何以影视人类学的方式进入陌生田野作了发言,从环境考察开始,接着找寻普通人,通过这些人理解他者,凸显其职业背景(她在莱顿大学从事影视人类学教学)。木小桥就Itsushi和李荣荣的活动作了一些观察和记录,作为本地人,他对着手“丽江古城第一印象”这个命题感到困惑。Nadine就丽江古城的第一印象制作了一个纯粹声音的文本,尤其从影视人类学伦理方面考虑,肖像权是影视人类学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她放弃影像,专注于声音。谭乐水就旅游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作了发言,基于他对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的长期关注,基调是对1970、1980年代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古城生活风貌的怀旧情绪,凸显其纪录片人的专业背景。Sandra的发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丽江古城水与人的关系作了观察和记录,二是就毛泽东塑像的参观者作了一个历时一天的随机访谈,Sandra的文本想象力饱满,较之于学术,更偏于艺术,凸显其职业背景(她就职于一家伦敦的艺术馆)。鲍江的文本是通过照片再现一个老朋友一天的工作,他的名字叫桑红。从诸多熟人中选桑红作为拍摄对象,主要是考虑他所在的工厂是一家福利企业,有一半的残疾人员工,比较不容易深入到田野内部;桑红作为本地人,其日常生活的表达可以丰富整个项目。
13位作者从探索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这一学术旨趣出发,基于三天的田野调查经验,做出了“丽江古城”这一物理空间的13个文化再现的文本。如果是单独的一个文本,只能看到丽江古城的某一个方面,但把13个文本聚在一起,就能看到丽江古城的全貌。另外,再现文本背后的作者也浮出水面,呈现出多样化的文本主体。某种意义上,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文本放弃了经典人类学的长时段田野经验,而正是在短时段的不苛求完整、权威的文本空间里,他者和自我反倒获得更为自如的呈现。
本项目初步确立第一印象作为影视人类学研究议题的价值。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这样一种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可能,一方面,延续他者叙事;另一方面,把自我作为构成性要素纳入人类学叙事框架,通过集体作业,拓展反思空间,从而走出后现代人类学民族志叙事自我沉湎的“泥沼”。在方法方面,探索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学家团队共同面对同一个田野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有助于澄清特定田野点的多元文化事实;有助于人类学者对自身所承载文化进行反思。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6月16日 16:1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