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传承遇困境
由于市场化的原因,手工制作布老虎的经济效益严重低于机器制作布老虎。许多布老虎的原产地,已经没人会这手艺。年轻人也不再学习这一技艺,只剩下一群老人在苦苦坚持。
虎园村的村民们都说,布老虎在本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这里已经无人能做。他们说,现在,莒南的布老虎大多是从沂水传过来的。
谢祥芳的手艺是从母亲那儿学来,但在她小时候生活的后坡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不了解布老虎风俗了,村里1000多口人没人做布老虎。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坦言,当年的非遗调查表明,当地已经没有传统布老虎艺人。
现在的右玉,也基本没有人做布老虎。“当年使用的人没有了,绣花的人也就没有了,遗留下的器物也消失了。”在王德功看来,民族大融合也使得当地布老虎的生存土壤消失。
通过对河南民俗专家倪宝诚的采访,我们得知,过去河南许多地方有布老虎,但现在已经绝迹。调查小组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找到的老艺人,也都已经接近80高龄。
这些还坚持制作布老虎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也意识到了传承的重要性,她们也不遗余力地教授着。只是,情况不容乐观。
谢祥芳现在也收徒弟,不过她对徒弟没有要求,也不收学费。一些大学生要跟她学,但学了不长时间就开始做卡通布老虎。谢祥芳的丈夫说:“没有多少人来真正学,因为学了后根本挣不了钱。”
年轻的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文化站站长刘晓英认为,布老虎不是很难的手艺,年轻人也可以学会。问起为什么开门收徒难,她回答:“如果每天做一个,一个月才1500元。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可以的,对年轻人来说不合算。”
1998年虎年邮票“黎侯虎”的原创者高秋英在2006年成为黎侯虎的省级传承人。她懂得自己手艺的重要性,也知道需要人来继承,于是走了培训和生产的路子。她现在开的店里大多卖从徒弟那里收来的布老虎。近年来生意很难做,一年才卖2000多元。在她看来,原因是:模仿她的布老虎太多了,都打着黎侯虎的旗号,而且她的手艺已经让徒弟们学去了。
她现在参加了当地妇联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布老虎制作技艺。培训一个学员300元,她觉得,这比自己做布老虎划算。
同在山西的长治市锦绣坊老板张建旺提出:有的艺人可以成为出色的老师、传承人,但不是出色的经营者。“只有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甚至影响到群众的审美,才能形成文化共识。非遗不能只让一小部分人孤芳自赏,应该把这些技艺传承出去。”
传统工艺的变革之辩
除去工业化生产卡通老虎、贴老虎等变化外,不少手工艺人也在传统手工艺范围内进行着布老虎创新。
学过中医药的谢祥芳现在会在虎尾巴里放朱砂,用于辟邪和镇惊。有的布老虎里还会充填荞麦皮、荆种子、枣仁提神,黄芪等中草药,以期“补气养血”。过去,她的母亲会在里面放雄黄、橘子皮等七八种中草药。
山西省大同市的孙敬是一位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的“80后”。她在去年9月开设了大同第一家布艺工作坊,以制作布老虎为特色。她的布老虎集中了全国各地布老虎的图样,然后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生产。她对布老虎市场信息和布老虎技艺了然于心,有自己的布老虎QQ群,并和群友们互称为“虎友”。她使用电脑构图、设计,甚至剪裁布老虎,现代工艺感强。
和许多经济效益较好、规模化生产的布老虎厂家一样,她两条腿走路:一是保护传统工艺,走高端收藏的产品路线;二是积极生产投合市场需要的大众产品。张建旺的思路与她不谋而合,同样走“手工+机器化”生产之路。
山西省芮城县文化馆副馆长冯红伟表示,目前往往一个订单需要很多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是经过改造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容易面目全非。为了更好的发展,可以迎合市场,但必须有最传统的东西在里面。没有了特色,就没有了意义。但她认为这种特色也会逐渐发生改变。“遗产流传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很有关系。经济条件改善以后,也会发生改变。”
曹光涛介绍,潞王虎的生产者也曾提议要进行机器生产,但当地管理部门不同意,因为他们意识到了纯手工的重要性。
张建旺认为,一方面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比如一些做工粗糙并无多少工艺价值的布老虎可以任其自生自灭;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技艺进行适当的改造,他们将过去很受欢迎、现在略显粗糙的“威风虎”做成一米高的老虎,达到传统和新创意的结合,很受追捧。“传统的造型加上现代的工艺,恰如其分地借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我现在的生产和经营理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6月15日 18:0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