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佤族木鼓:通天的神器
  作者:袁智中   摄影/图:张志海 甘炳汶 李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3 | 点击数:11393
 


 

拉木鼓成为了一种舞蹈,一种狂欢   张志海摄 


 
  佤族群体宗教记忆的象征

  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的广允佛寺里,摆放着一只佤族木鼓。据说,这是百年前佤族绍兴部落赠送给沧源勐董傣族土司的礼物。在前往勐董土司府之前,佤族绍兴部落不仅为这只木鼓举行过盛大的剽牛血祭,还用活人的头祭祀过。在佤族人眼中,甚至在当地傣族人的心目中,这只经历过古老的猎头祭祀和剽牛血祭的木鼓,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只木鼓,而是通天的神器。每当战争来临,发生火灾,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或是土司头人死亡,这只木鼓都会被敲响。

  木鼓的鼓身比一个健壮男人的身体还要长,是用3个成年男子才能环抱的红毛树干做成的,外形如同一只独木舟。鼓身是用刀斧剥去了树皮的圆木,鼓心是一个极度张扬的女阴造型。

  据说,这只木鼓是目前我国境内最古老的木鼓,也是我国境内仅存的一只被祭祀过的木鼓。和所有的木鼓一样,它不仅是一件通天的神器,更是佤族群体宗教记忆的浓缩和象征。当木鼓厚重而悠远的声音在上空响起的时候,神性的光芒便会照亮每个佤族人的脸庞。

  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佤族的先祖濮人族群便活动在我国西南辽阔的土地上。随着濮人族群的迅速壮大,佤族先祖沿着江水河谷向南拓展,成为了澜沧江、萨尔温江两江走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两江走廊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阿佤山区。

  两江走廊一直是亚西亚地壳运动的聚集点,这里峰峦叠嶂、河谷深切、山脉纵横绵延。高山纵谷的隔阻切割和频繁的部落械斗,阻塞了佤族人与其他部落族人以及外面世界的通道,佤族人将自身交给了人神共存、万物有灵的世界,也让频繁的宗教祭祀活动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而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没有像拉木鼓那样神圣而庄严。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木鼓是传说中拯救过人类的木槽,和母牛一样是人类原初的母体,是最大神灵姆依吉神灵魂的居住地,是能够与神灵对话的通天神器。

  当部落的老者从一批批突然死亡的牲畜身上,从那些收成不好的稻谷、玉米中,从那些存活不到两个月的婴儿和无病无痛猝死的青年身上,窥视神灵降临灾难的气息时,一年一度或几年一度的砍木鼓、拉木鼓、祭祀木鼓活动便会被庄重地提到部落的议事日程。

  佤族人坚信,作为部落灵魂的木鼓和人类的母亲一样会不可避免地老去,只有新的充满旺盛繁殖力的木鼓的诞生,才能为部落带来新的繁荣,才能让所有的灾难真正地远离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像谷种一样进入一次全新的轮回。


 
为木鼓树魂举行祭祀   张志海摄 

  按照神灵指引的方向,向深山进发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当佤族祭师召宰从煮熟剥去皮肉的鸡头骨、腿骨中,读出神灵暗示的最佳时辰时,根据猪肝的颜色、绞路,猪胆的饱满程度以及脾脏的大小,挑选出神灵最喜欢的主祭户时,便意味着承载着全寨人丰收梦想的砍木鼓、拉木鼓、祭祀木鼓的活动开始了。同时也意味着,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所有与祭祀木鼓无关的活动都将停止。除了孕妇和其直系亲属外,部落成员都将在频繁的剽牛血祭中,去感受木鼓神性历程带来的疯狂迷乱的宗教激情。

  在第一头牛被剽倒之后,被选中参加砍木鼓树的刀斧手便在召宰和头人的带领下,按照神灵所指引的方向,向深山进发。召宰和头人仅是俗界的通灵者,所有的一切都在神灵的暗示中进行。当召宰按照神灵示意的方向,在深山中找到那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红毛树时,木鼓血祭便开始了。

  召宰将酒滴在树根上,然后接过头人手中的红公鸡,举过头顶,开始颂扬大山和树木的恩德,呼唤着即将成为木鼓树的红毛树魂,然后手起刀落,将红公鸡的血滴在红毛树根上,安抚可能受惊的树魂,祈求树能够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倒下,心甘情愿地跟他们回到寨子,成为姆依吉神灵魂的居所,做部落的保护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5月24日

上一条: ·俄罗斯:雅库特人庆新年
下一条: ·探寻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图)
   相关链接
·[钮泓宇]神器、乐器与纪念品·[高健]神圣之旅
·叶黑龙:《佤族祭词研究》·[高健]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仪式空间与仪式再造
·[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高健]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变迁:以拉祜族“牡帕密帕”和佤族“司岗里”为例
·沧源崖画:佤族先民的生活记录·[朱德普]临沧地区傣族勐神崇拜及其内涵探析
·[赵明生]从自然瓜果到人文瓜果·[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
·[刘锡诚]田野手记:凤庆一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