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广西彩调:平民艺术的回归之路
  作者:莫喜生   摄影/图:莫喜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2 | 点击数:15649
 

  久违彩调20年

  “好好看!20多年了,我们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过瘾的彩调!”今年正月初五,广西临桂县桂弘彩调团到30年前曾以彩调闻名桂北诸县的“彩调窝”谢家村,表演经典传统彩调剧《三看亲》。曲终人散,年近50的村民陈连养一边帮剧团收拾道具,一边对演员和邻居说:“现在虽然有很多的电视剧,也可以在电视机里看电影,但彩调还是有彩调的味道。”

  作为回请,彩调团成员热情邀请谢家村50多岁的陈八弟登台献艺,以前曾经拉得一手好二胡的老陈,怎么也不肯亮相,理由是:手脚硬,生疏了。

  “我们村唱彩调,也唱桂剧,但这都是20年以前的事情了。”农历二月初二是平乐县同安镇旺塘村委新屋村一年一度的民俗节,彩调团到队友家拜年,为村民连续表演了两场彩调。73岁的李杜明,年轻时是名扬十村八寨的桂剧师傅,又编又导又演,他对笔者说:“好多年都没有彩调或者桂剧到村里来表演了!”

  临桂县桂弘彩调团长——65岁的易秀珍,是有名的“彩调王”。她说,桂北一带的中老年人是伴着彩调长大的,但现在农村难得有文艺表演了。谢家村、大路村、旺塘村,都是曾经有名的“调子窝”,但村民们久别彩调20年,别的村子可想而知。

  曾经走进千家万户,使多少男女老少神魂颠倒的广西彩调风光不再。究其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临桂县桂北有名的“调子窝”走访了彩调团队、彩调专家和临桂县文化馆的领导。

  百年彩调临瓶颈

  “演员老化,投入少,观众少,演出成本加大,是目前彩调文化活动面临的最大困惑。1959年拥有专业或非专业彩调团队337个的临桂县现在只有45个,还在活动中的有20多个。”韦春兰,临桂县文化馆副馆长,一位有21年基层文化工作经验的她一语中的,“临桂县,桂林市,乃至整个广西,彩调文化活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时期。”

  临桂县桂弘彩调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桂康艺术团,以表演彩调为主,是该县除县文工团外的一个比较正规的团队,24名演员都已经退休赋闲,团里能上台表演的男演员只有3位,许多男性角色只能靠女性扮演。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彩调团在城镇和乡村共表演了30场次。

  现已退休、曾在桂林市彩调团创作室担任主任的唐玉刚,是国家二级演员,今年63岁,有彩调艺龄51年。谈到彩调演员老年化时,他说:“现在全桂林市尚在活动的团队也不多,且演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基本没有。去年市彩调团曾欲招收20名12至17岁的演员,但是招不够,原因是现在中小学都免交学费了。团里决定今年免除学费,但也不一定能招得够。”

  彩调是草根艺术,是平民文化,平民演,演平民,观众主要是来自社会底层的群众,表演以乡村为主,在街头巷尾因陋就简搭个舞台,或者在稍稍平整的地方就可开演。“桂林市彩调团曾经搞了一个档次略高的彩调表演场所,有包箱茶座,100元票只卖出去几张,你叫一个农民花60元钱看一场表演,不要他的命才怪?”唐玉刚笑道。

  现任临桂彩调艺术团副团长的秦兴无,已有11年表演经验,这几年他一直在探索农村文化产业的路子。谈到彩调的投入和表演市场,他说:“流动表演舞台专用车消耗的燃油,以及推出高档次的彩调表演的演出服、道具和舞美设备,已经压得剧团气喘吁吁。现在应付剧团的日常开支都困难,何谈拯救彩调文化遗产?一场演出的收入,根本不够维持演员生计,更别说培养舞台新秀和对剧本深加工。”按照这样的现状,用不了几年,彩调艺术将枯萎,甚至消失。

  “彩调的发展和别的文化活动一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投入,”唐玉刚说,“但是几十年来,政府投入到这一块的经费显然不够。去年桂林市歌舞团欲排演大型的歌舞节目,前期投入100万,上马后又追加80万;柳州市上演一个歌舞节目亦投入几百万。但是,投入到彩调文化上的少之又少。”

  观众减少,也是彩调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农村的青少年们要么在外上学,要么出去打工。留守在家里的或老或小,小孩们迷恋的是网吧或者KTV。有一次,临桂县桂弘团为了使场面不太冷清,只好从附近的中学请两个班的学生来捧场。

  把脉彩调下猛药

  针对彩调发展和彩调戏剧院团面临的“瓶颈”,临桂县文化部门以及彩调艺人们多次召开彩调研讨会。有彩调艺龄60多年、一生从事戏曲创作和辅导的邱龙玉认为:剧团在挣扎着“传宗接代”,面临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2月21日、22日,广西全区开展了第二届群众艺术技能比赛,桂林各县区300多人汇集市群众艺术馆秀才气、比基本功。比赛结束后,临桂县雷厉风行,把加强村屯文艺队伍建设列入今年县政府为民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将投入300多万元,培训建设村屯彩调队,建舞台、添服装道具及音响设备。县文化馆马上组织专家培训村屯彩调,受训人员除了可以学才艺外,还能得到每天四五十元的误工补助。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彩调表演的唐玉刚和65岁的张桂英,穿行在6个村屯彩调队中,为新秀们传授基本功。

  弹指一挥四十年。当年活跃在舞台上,名扬桂北诸县的谢家文艺队已不复存在;曾经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青年男女,现在有的已经做爷爷奶奶了,最年轻的也年过五十。但是,那些热爱彩调的老人们依然在忙碌着。

  今年65岁的易秀珍,退休后一直担任临桂县桂康老年艺术团团长,表演彩调是她和她的队员们的强项。在桂北,在临桂,在两江镇谢家行政村,这个有名的“调子窝”,笔者看到:几个彩调老艺人领着一帮年轻人又唱又跳,场面紧张而热烈。

  担任文化管理工作的邱老师,已经退休20年。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只要听到哪里有彩调表演,哪里有彩调团队,他就往哪里赶,指导年轻人唱啊跳啊,他的步法动作和唱腔,依然是那样专业、标准。丑角演员张华盛更是热情不减当年,他的表情还是那么滑稽可爱,现在他还能执笔编写剧本,不计报酬指导彩调队排练。知青冯岚常常拿出自己当年的表演剧照与合影,诉说着彩调——这门老少皆宜,诙谐幽默,活泼欢快,被群众称为“快乐剧种”的昔日辉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6月3日

上一条: ·共同的关注:各地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
下一条: ·俄罗斯:雅库特人庆新年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