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念(Conceptions of Tradition in the Definition and Study of Folklore)
报 告 人: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博士、教授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会议室(主楼七层中段)
时 间:2005年2月18日上午9:30-11:00
主办单位: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民俗学家、语言人类学家、传媒学家,“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当代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领域里深富影响的学术流派,并广泛影响到了文学批评、宗教研究、音乐、戏剧、话语研究、区域研究、讲演与大众传媒等许多领域。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故事、表演和事件》(Story, Performance, and Event)、《现代性之声》(The Voice of Modernity)等。
简要经历:
1962年获印地安纳大学民俗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美国研究博士学位;1968-1986年,于得克萨斯大学人类学系工作;1986-1991,印地安纳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印地安纳大学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印大传媒与文化学系教授。现为印大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传媒与文化学系教授。曾担任美国民俗学会、语言人类学会、人类学会、语义学会等多种学术组织的主席或理事会主席等职务。
表演理论简介: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或称“美国表演学派”(American Performance-school),是当代美国民俗学界乃至世界民俗学领域最富影响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论之一。该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语言学理论等的影响下,随着民俗学自身从单纯关注文本到注重语境的方法论的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80至90年代上半期,其影响臻至顶峰。今天,表演理论不仅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而且已广泛影响到民俗学以外的诸多学科领域,如人类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宗教研究、音乐、戏剧、话语研究、区域研究、讲演与大众传媒等等。
表演理论的学者队伍庞大,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海默斯(Dell Hymes)、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罗杰·亚伯拉罕(Roger Abrahams)和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等,其中又以鲍曼影响最大,他比较系统地阐释表演理论的论文《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成为至今被引用最多的表演理论著述。
关于“表演”的含义和本质特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按照鲍曼在他的许多著述中所做的表述,表演,就是“一种说话的模式”,“一种交流(communication)的方式”。与以往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文本(Text)为中心、关注抽象的、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的视角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具体来讲,表演理论特别关注从以下视角探讨民俗文化:(1)特定语境(situated context)中的民俗表演事件;(2)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共同参与、而且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塑造的;(3)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4)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emergent quality of performance),强调每一个表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5)表演的民族志考察,强调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描述和分析的中心,如此等等。因此,总体上说来,与以往关注“作为事象的民俗”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事件的民俗”;与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与以往关注传播与传承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与以往关注集体性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关注个人;与以往致力于寻求普遍性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实践(situated practice)。简言之,表演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它的应用所带来的是对整个民俗学研究规则的重新理解,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作是一场方法论上的革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利慧博士供稿)
相关讲座:
今年2月,鲍曼(Richard Bauman)教授和夫人贝弗莉·斯道杰(Beverly Stoeltje)博士应邀来京参加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主办的“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学术研讨会”(2月14-15日),会后将分别在我院、北师大、北大进行学术报告。这是鲍曼教授夫妇首次来华讲学,机会难遇,欢迎感兴趣的各位学者和研究生踊跃参加。
现将其他学术讲座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通告如下:
1、题目:表演理论的历史与现状(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Performance Theory)
报告人:Richard Bauman教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时间:2005年2月19日上午9:00-10:30
2、题目:节日与选美表演(Festival and Beauty Pageants)
报告人:Beverly Stoeltje教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时间:2005年2月19日下午2:00-3:30
3、Bauman教授还将在北京大学做两场学术报告,时间是2005年2月23-24日,内容将分别围绕有关民俗学和语言人类学领域的问题;具体安排将由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另行通知。
贝弗莉·斯道杰博士简介:
贝弗莉·斯道杰(Beverly Stoeltje)博士在民俗学、非洲研究、美国研究、符号学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其研究领域尤其集中在文化表演、性别研究、民间节日等方面,发表有《全球化舞台上的选美王后:性别,竞赛与权利》、《阿散提人的王后:女性权利研究》、《权利与仪式类型:美国的牛仔竞技表演》等许多有影响的著述。
简要经历:1979年于得克萨斯大学获人类学(民俗学)博士学位;1979-1982年任得克萨斯大学英语与人类学系讲师;1982-1986年,任得克萨斯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86-现在,美国印地安纳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兼任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传媒与文化学系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5-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