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工作重心转向保护
  作者:蒲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1 | 点击数:8378
 


  中新网6月11日电(蒲波)国务院日前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至此,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1219项。文化部部长蔡武此前指出,要强化名录保护制度,规范名录的管理,将逐步把工作重心从名录申报转移到保护上来,研究制定分类保护的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
 

  保护篇

  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量锐减

  和前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计1028项相比,第三批名录数目锐减,虽然申报的项目有3000多个。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共计41项,传统音乐16项,传统舞蹈15项,传统戏剧20项,曲艺1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项,传统美术13项,传统技艺26项,传统医药4项,以及民俗23项。

  对此,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表示,“第三批名录非常严格控制数量,目的在于真正把具有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的项目提高到国家级层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可以用“87”、“34”、“11”来概括。“87”是指截至2010年底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概有87万项“非遗”资源。“34”指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34项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1”指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建设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在财政投入方面,财政部相关负责人王家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1年中央财政非遗保护预算达到4.15亿元,这比9年前翻了400倍。王家新说,2002年还没有“非遗”提法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是100万元,2004年达到2000万元,从2002年至2010年用于非遗保护的经费一共是10.26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的预算则达到了4.15亿元,9年间翻了400倍,这在其他领域是非常罕见的。

  国家非遗工作重心从申报转向保护

  在9日举行的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要强化名录保护制度,规范名录的管理。将逐步把工作重心从名录申报转移到保护上来,研究制定分类保护的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综合运用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要辩证客观。糟粕当然不要保护。但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谁来判定?不但时间会让人们对糟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空间也会造成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对美的要求不同,审美观也有很大的差别。当人类经历观念的反复之后,现代人起码应该有一个意识,即文化是多元的,自己不喜欢不一定就是糟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撰文表示。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申报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立“军令状”,是庄严承诺,是向全社会宣示要承担保护该项遗产的历史责任;这不是上光荣榜,更不是做商业广告。如果以保护为手段、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就不但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衷,违背了刚刚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会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应有的毁损,使我们有愧于历史先人和后代子孙。

  文化部将抓紧起草非遗法实施细则  

  一直以来,“重申报、轻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中的一个顽疾。很多申报项目在没有成为国家级非遗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会不遗余力地在财政上予以倾斜;一旦申报成功,保护措施就稀疏了,甚至有的就把非遗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而不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

  9日,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文化部将抓紧研究起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对法律设立的主要制度进行细化,增强其操作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统领,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支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具体规范,境外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审批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相关扶持政策等。

  据了解,有的外国人为系统掌握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状况,长年摄录赫哲族的生活劳作场景,在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制作技术濒临绝迹之时,重金购买赫哲族的鱼皮服装等生产生活用品;一些外国人到云南考察民族歌舞,录音录像,收集民族传统服饰;有的外国人从贵州等地的偏远山区收购运走蜡染等民族传统工艺制品;云南珍贵而独特的贝叶经书和纳西族的东巴经书已大量流失国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1日 03: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出传承困境?
下一条: ·借力“生产性保护”非遗重获新生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