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中国成都)发言摘要
  作者:塞西尔·杜维勒 刘魁立 资华筠 马盛德 田青 文乾刚 邹兴华 赛多吉·卡鲁巴乌 陈勤建 江玉祥 谭继和 戈斯瓦米·拉胡尔 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10 | 点击数:17403
 

  确保非遗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处长 塞西尔·杜维勒

  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行们交流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履行《公约》各个方面的问题。

  《公约》于2003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在30个国家批准该《公约》后,于2006年正式生效。尽管《公约》还非常年轻,但目前已在135个国家获得批准。《公约》对非遗保护有着非常广泛的定义,社区、群体,甚至是个人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都可能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同时,《公约》中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对比、不能量化,不必分出某个文化遗产更加优越、更有价值或者更有意思。对于每个社区、群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个元素都具有各自的价值。

  此外,《公约》当中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世代相传或者在群体间共享。这就是说,《公约》中所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活遗产,它必须不断地被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创造、延续、再创造并且受到保护,它并不存活在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相反,它只活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否则就称不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公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必须要强调的是,只有在如《公约》所说“旨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保护。为了立档而立档,或者仅仅在遗产消失之前的文字记录称不上保护。为了满足研究者科学好奇心的研究也称不上保护,除非它能够直接为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做出贡献。相关法律保护,不管是知识产权法,还是保护文化空间法,或者是保护社区成员实践其遗产权利的相关法律,都只有在它们有助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时,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即使是设备最好的档案馆、最齐全的数据库、最炫目的网络互动平台或者最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也只有在它们能够被证实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实践和传承时,才能够被称作保护。

  自2008年6月通过操作指南后,在国际层面实施《公约》的近3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公约》的错误理解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统一的实施方法。同时,很多国家并没有完全关注于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将重点放在宣传方面,积极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却只有极少数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申报被忽视的优秀实践名录就更少了。

  为此,我们组织了非遗领域国际公认的专家编制一些培训材料,于今年1月至4月间开展了6个区域性师资培训班。第一个在亚太地区的师资培训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近期师资培训工作的结束,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全球培训专家网络,他们在接受了课程培训后,将能够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各地的办事处和当地政府的要求,开展相关培训课程。这让我们能够本着《公约》的精神,加强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提供一个统一和谐的保护机制。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过程中做出贡献,通过维护社区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以及促进对其他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尊重来帮助社区。

 

  当俄罗斯塞梅斯基人走向世界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委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魁立

  塞梅斯基人是俄罗斯联邦一个古老的、由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信众群体,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后贝加尔地区,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群体意识。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依然保存着本源地域的文化和旧俄罗斯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家庭节日和民间节日也延续至今。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以及时代的冲击,该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面临消亡的危机。掌握技艺、通晓传统习俗的老人不断去世。为此,当地政府在“塔尔巴嘎台区”建立了塞梅斯基文化中心。

  俄罗斯塞梅斯基人的文化空间和口头文化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属于文化空间的类别。我在塞梅斯基人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讨论3个问题:一是外部的条件和内部的驱动力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二是地方文化的世界化会使地方文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异;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会如何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个文化传统的延续当然需要有相应的外部条件,富裕的生活和宽松的文化环境倒不一定导致文化的健康发展,有时可能会加速它的变异,并不优越的、甚至非常严酷的外部条件也不一定就必然阻碍或者是彻底扼杀某种传统生活方式。塞梅斯基人在内心里依然保持着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尽管这种优越感是内隐的,不外现的,但他们顽强地守持着自己淡薄的、非常高尚的生活方式。

  对于文化传统的延续来说,内在的驱动力是最根本的,是左右发展趋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想特别强调,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互相折冲激荡所形成的某种张力对于一种文化,尤其是对于一种生活传统的延续和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当中,对塞梅斯基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信仰和价值观。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对信仰和价值观应该有充分的尊重。观念和行为坚持不懈的协调统一是完成一项事业的基础,有对旧礼仪派教义虔诚的信仰,还要有相应的仪式和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使信仰贯彻始终;有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自豪感以及守持传统文化的意愿还不够,还要在相应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加以体现,不断地实践,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这当中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群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健康发展必然有社会群体的有力支撑,核心动力在于广大社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

  地方文化的世界化。塞梅斯基人曾经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生活着。在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过去不被人知的一群人的生活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所关注的对象,这对他们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对塞梅斯基人进行采访,问他们怎么看待塞梅斯基人的生活和文化空间被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这件事。很多人都回答,我们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这样的回答和这种态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是不利的。地方文化的世界化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增添活力,但是世界化又会对他们的文化存续、保护和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世界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和行动才算正确呢?这个问题不仅是思辨性的问题,还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市场经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过去不曾进入过市场,也仅仅是公益性的活动,是社区民众的习俗和仪式或者是自娱自乐,如今被一些人纳入到经济活动领域,这时,它们的功能和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这时服务对象的意愿和需求以及市场规律就会悄然发挥作用,这是一只无形的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年06月10日 10: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编制培训班在粤举办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出传承困境?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