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立法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我国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保护立法
——四川、贵州等地纷纷出台一系列地方法规
  作者:耿舒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9 | 点击数:4511
 


  本报北京8月24日电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四川、贵州、浙江等省市、地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地方法规,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今年7月1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标志着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步入规范化、法制化阶段。该条例在立法历程中,充分考虑了与本法有关的民族、宗教等问题,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凉山彝族自治州立法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并非首开先河。早在2000年5月,云南省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2年7月,《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贵州出台。此后,宁夏、甘肃、浙江等省市区也依据地方民族特色,结合发展实际,颁布了多部针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立法工作也逐渐趋于精细。2008年6月23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该条例对摄录和收集民族工艺流程、文化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问题作了细致规定,有力地加强了行政区域内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条例特别对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出境做出了如下规定,反映历史上各个时代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依法按程序报经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得出境。

  立法保护民族文化,目的是传承文化。新近出台的浙江省景宁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着重提到了文化教育问题。条例提出,教育部门要将畲族文化历史和特色民间文化编入地方教材,学校应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同时,民族事务部门应组织编写畲族语言读本,定期举办畲语培训班。旅游和对外接待的工作人员则要接受畲语培训。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0年8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6月1日正式实施
下一条: ·路甬祥:非遗保护诉诸法律助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