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陇菲]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所在
  作者:陇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9 | 点击数:2775
 


   目前,世界和中国不少地方纷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昆曲、古琴、风筝、剪纸之类濒临失传的艺术门类、民间工艺。

  温家宝总理2007年6月9日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讲话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昆曲、古琴、风筝、剪纸,都有物质性。也许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用“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替代了早先“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的提法。日本、韩国等国所谓的“无形文化财”、“活文化财”,也都不再相关此类遗产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intangible”除了“无形”的意思之外,还有“难以捉摸”之意。究竟是什么东西“难以捉摸”而近似“无形”?是人类以其操行赋予这些艺术门类、民间工艺的文明精神。

  人之存在,特异众生。人之外化,“照烛三才,辉丽万有”。世间万物,因人操行,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人之思意,遂贯注于其中。山水风物,因之含情;顽石枯木,因之有灵;春花秋月,因之伤神;奔雷闪电,因之惊心。

  贯注于这些艺术门类、民间工艺中的“人之思意”,虽存在于物质载体中,但如老子所说,“惟恍惟惚”而难以捉摸。虽然如此,老子又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所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东西,是“文象”中蕴含的“文脉”。

  文象、文物,其中有精,其中有神,其精甚真,其神甚明,是谓之文脉。延绵之,持守之,传存之,继承之,以化天下,以被四海,以利今人,以荫子孙;名曰精神,名曰灵魂,名曰信息,名曰资讯;超生死,越时空,和民族,类人群。文明此脉,人类此脉,不绝如缕,道出无已,百川归海,奔流不息。此文脉者,文象其精,文物其神。人类文明,于其器用观之,是谓之文象;人类文明,于其道法观之,是谓之文脉。今世之文象,后世之文脉;此地之文象,彼地之文脉。

  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人之文明,无文脉不传。文象、文脉,乃人象、人脉。人类而无文象,是谓无体;所谓无体,是指无文明人之体。人类而无文脉,是谓无魂;所谓无魂,是指无文明人之魂。荀子曰:“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灵魂不灭者,文脉不绝是也。

  与以文字、图书为载体的思想、学术、观念、制度等文脉不同,与以图像、符号为载体的型制、样式、结构、尺度等等的文脉不同,艺术门类的表演技艺和民间工艺的生产技艺,只能靠世代口传相授,只能靠师傅徒弟授受接续。因而难以捉摸,因此而趋于无形。它们的文脉,有特殊的性质。

  以文字、图书为载体之思想、学术、观念、制度等等的文脉,以图像、符号为载体之型制、样式、结构、尺度等等的文脉,可以佛教所说修建寺庙、雕塑金身、图画变相、印刻佛典一类法身供养的办法来保守传承。所谓法身供养,无非图书的印制、发行,无非图像的复制、拷贝,无非数据的贮存、保守,无非教育的普及、推广。而这些只能靠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只能靠师傅徒弟授受接续的艺术门类、民间工艺,欲求其文脉不绝,则要如同佛教信徒供养高僧大德一样,生身供养“技能保有者”一类艺术大师、民间工匠来保守传承。

  需要传承的,是这些“技能保有者”口口相传、授受接续,而又需要长期训练、终生操行的技艺。这些艺术表演、工艺生产的技艺,作为特殊的文脉,处于生产文象的中途,它们没有也无法以物质性的、有形的文象产品贮存。传说中所谓的种种“秘笈”,不过是授受、训练技艺的提要口诀,而并非完整的文脉信息。

  如《大学》“格物致知”所说,这些格其物而致其艺的技艺口口相传、师徒授受的特殊文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的实质所在。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0-11-05 12:50:41

上一条: ·[曹保明]如何去发现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马盛德:让古老技艺走进新生活
   相关链接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