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法’的出台为中国非遗保护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使经费投入、传承人扶持等得到了有效保障,会有力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水平。”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今年二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
对于中国“非遗法”的实施,正在成都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负责人塞西尔·杜维勒认为,作为公约缔约国,中国推动非遗立法是积极履约的表现。她认为“非遗法”中对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非遗调查的规定是为了使传承非遗的当地社区受益,这符合公约的精神。
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从古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已有3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非遗法”的即将实施,学者们也关注作为一部行政法,该法的规定能否得到有效落实。
“‘非遗法’中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保护非遗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是法律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监督和惩罚举措,这就很难保证得到切实执行。”四川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江玉祥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田青也认为,“非遗法”虽然明确规定文化主管部门要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规划进行监督检查,但并没有明确惩罚机制以及相应的非遗名录退出机制,这就会降低法律的执行效力。
“’非遗法‘关键在于落实。从执行层面上,细则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资华筠说。
对于这些意见,参加论坛的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表示,由于“非遗法”只是行政法,因此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对于“非遗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进行研究制定。例如,对于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是政府近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相关报道】
非遗法6月1日实施 中国非遗保护体系初步构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6月02日09:25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文化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非遗”保护现状和“文化遗产日”相关情况。
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1219项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介绍说,5月底,国务院刚刚批准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目前,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
马文辉表示,长期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构建起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了对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设立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晋中文化、潍水文化等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日益增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
今年6月11日是中国第6个“文化遗产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后的第1个“文化遗产日”。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部将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依法保护,重在传承”,并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安排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相关主题活动包括“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展”、“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此外,文化部还将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在澳门举办“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
据统计,全国各地省级文化部门将举办活动近百项,包括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俗踩街踏歌行、甘肃的千人锅庄舞表演、新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大展等。
马文辉说,“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不仅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还将成为今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针。
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强化了保护责任。马文辉表示,要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
为此,文化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法律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建设,修订并出台有关部门规章,推动各地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最后,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二五”规划,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制度,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分类保护标准规范,强化对代表性项目的保护,进一步落实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法律设立的各项制度转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2011年05月31日 15:5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