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青]“满盖”的意象与鄂伦春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
  作者:田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1 | 点击数:8296
 

 

内容提要:“满盖”是鄂伦春民间故事中广为存在的意象,它封存着鄂伦春过去的记忆,也传递着这一民族心底的声音。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它以超越的空间和特殊的时间形态,引领我们穿行于鄂伦春文化的茂密丛林,追踪潜藏在民族精神深层的意绪与心理流程。
关键词:满盖;文化内涵;民族声音;价值构成

“满盖”在鄂伦春民间传说中约占40%以上,无论是“创世说”还是“英雄说”,满盖必居其中,在这一高频率存在的背后,绝非讲述的巧合,而是大有蕴意。透过“满盖”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鄂伦春文化深层的“文法”和“逻辑”,那正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行为。
在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满盖”是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三少”民族对魔鬼的一致称谓。从出现的数量上看,又以鄂伦春民间传说居多。
“满盖”意象最初体现了鄂伦春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在中国56个民族中,鄂伦春是人口最少的民族,总人口只有几千人。他们生活在北纬49度的大兴安岭深处,是最典型的北方狩猎民族。鄂伦春人住“仙人柱”,终年食肉,穿盖兽皮,制作桦树船和桦树工艺品,与森林驯鹿为伴,有“森林吉卜赛”之称。他们完全自然化的生活方式,构筑了自然化的审美空间,更使他们的思维视域自然化。
鄂伦春传说中的满盖吸食人的血肉,穴居嘎仙洞,有射不死的心脏,且能移山填海。大自然所能施加给人类的所有恐怖,它都占尽了。在满盖令人惊惧的讲述背后隐含着鄂伦春人对自然的敬畏。满盖头上长着百眼,闪烁着蓝光,仿佛碧天里的星星(《喜勒特根》);它有三个不死的心脏,被置于三棵大树上,由三只乌鸦日夜看守(《白嘎拉山的故事》);他长着九颗脑袋,且诡计多端,狡猾难当(《七兄弟和卡让花》);他有大山般的身躯,力大无比,两只胳膊伸开可以搭到山谷的两侧(《喜勒特根》)。此外,满盖又被“人格化”了,他能直立行走、会讲话、善乔装、糟蹋妇女(《寻找猎场》)。由此可见,满盖是自然与人的集合,这在一般意义上说,已经是一个超越人力所能的竞争劲敌,更何况又有虚拟的想象布局和既定的讲述设计。鄂伦春人何以构筑这样一个超凡的形象?其中隐含何种心理?
鄂伦春人常年居住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他们除皮货的正常交换外,几乎不和外界发生接触,形成了木讷、不苟言笑、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他们浓烈的感情只有面对猎枪才能浓重地泼洒与释放一回。鄂伦春人有两样东西不能换:一个是猎枪,一个是老婆,这是男子个体地位与力量的表征。此外是与自然的联系,无论怎样,鄂伦春人总是割舍不下他们对大森林的依恋和感恩,他们已经把自身与自然完全一体化了。自然化的生存状态,形成自然化的思维定势和审美维度。鄂伦春文化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宗教信仰——萨满教,这是宗教当中的多神崇拜。除鄂伦春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均信仰萨满教。鄂伦春人对山神表现得尤其虔敬,这一情怀导致他们与凡俗世界的分离。二是物质文化——皮毛业,这是产销一条龙的初级经营。三是民间工艺——民具制造,他们的民居、器物、用具均取自自然的简单制造。这三大文化艺术基本上包含了鄂伦春狩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从狩猎者的内容形式及其造型特征来看,与他们世代生存的大自然密切相关,是狩猎时代人与自然寻求和谐发展的颂歌。因此,鄂伦春民间故事也就必然在这个空间展开。满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与满盖相关的所有故事就是鄂伦春人与自然的故事。
在《喜勒特根》中,满盖住在扎布扎里高原的山洞(或嘎仙洞),出没于丛林之中,与行猎的人们为敌,是大自然的负面特性,说明鄂伦春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保持着既和谐又矛盾的关系。满盖占山为王,强抢民女,争夺猎物,披挂铠甲,摔跤比武都带着人性化,而自然化仍是鄂伦春人想象和审美的立足点:满盖的多头多目、移山填海,是鄂伦春民族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盲目崇尚。相比之下的英雄传奇的设计,只有通过战胜满盖而得到最高赞誉,并成为鄂伦春口承历史的模本,带有人类学田野关怀的成分。
“满盖”意象揭示了鄂伦春民族的生存危机,显示这一弱小文化的脆弱性。满盖在鄂伦春民间传说中所占的份额,以及满盖凶险的讲述本身,都潜藏着民族生存的危机心理。在鄂伦春人原始先民面前,满盖是强有力的,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虽然鄂伦春人生活在原始密林深处,与群兽共舞,远离人群,远离工业文明,但他们并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活得无忧无虑的,他们始终感到杀机四伏。关于满盖从哪里来,鄂伦春民间传说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只是说它可能住在大海的另一边,他的九个脑袋从别处搬来(《七兄弟和卡让花》);当满盖的三颗心脏剩下最后一颗时,还是奈何不了它,只有用黄绸布裹住之后掐死,它才倒下。黄绸布在汉族宗教文化中有“辟邪”之用,因此,这里传递一个信息、一种声音,那就是“满盖”是外来的,降伏满盖的方式也是外来的,如果这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印证,那么伴随着交流,危机意识的提升已经十分清楚了。鄂伦春族是势单力薄的,不仅在遥远的过去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脆弱的文化心理必然患得患失,这在民族传说中得以彰显,也为读者提供了鄂伦春人从民族内部向外观望的视角。
如果将满盖作为强力文化,那么面对愈来愈狭小的生存境遇,鄂伦春民间传说从以下几个视域来缓解危机,其一是降妖除魔,为民请命,如《喜勒特根》、《白嘎拉山的故事》、《毛考代汗的传说》和《小猎手和龙头山传说》等,展示鄂伦春的英雄传奇,建构鄂伦春人的创世史;其二是寻找外援,更多的是从动物或植物获得力量和帮助,例如《伦吉善和阿依吉伦》、《小红马》中描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与协作。其三是利用幻想来减缓内心的压力,《智斗满盖》利用传说中马嚼子和马绊子能够阻止强有力的满盖,其实已经将正面对抗转化为虚幻的精神慰藉。同样《烧面圈讨魔计》也借助于烧面圈和鲶鱼等鄂伦春人日常食品,来降伏满盖。虽然幻想本身十分新奇,也很有智慧,但是满盖的危机并未从根本上消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元秀]论新疆锡伯族诗歌创作特征
下一条: ·[户晓辉]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
   相关链接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林恺雯]生命树的双线机制·[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楹联的文化内涵与呈现路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
·[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
·[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李卓雅]南蛮盗宝型故事探析·[赵韩]张家界永定区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内涵分析
·[韦柳相]广西百朋镇酒壶山传说价值论述·[程慧琴 周莹茜]泰宁朱口镇“花轿迎亲”婚俗文化探析
·[刘璐瑶]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共性研究·[王文章 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