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妙峰山──民间地理学的“金顶”
  作者:赵奇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3 | 点击数:4419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1291米高的妙峰山在京郊也算得上是高峰,京津甚至华北的信众因此有了“烧高香”的去处。奇怪的是,这个香火旺盛的去处,香主竟然是一位女性——碧霞元君。有学者研究表明,碧霞元君是主张生育和成长的女神,加之进香在春季进行,更有学者将妙峰山庙会解释成是中国式生殖崇拜的样本。

  妙峰山堪称中国式的狂欢现场,也是都市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在郊区的萌芽,平民主义的快感在此集散。近一百年来,研究者、报道者开始出现在妙峰山,从朴学到巴赫金到伯明翰学派,妙峰山成了花样翻新的各式中西学术范式的操练场。然而,在此之前,妙峰山庙会却从来不是一片混沌,中国的经验事实以及本土化的信仰伦理,让它充满活力——日军时期凋敝的民生和文革时期的新信仰体系,都没能泯灭妙峰山的香火,这就是“且自生活”的力量,是“自发”的力量。

  四百年来,这座由石灰岩和火山岩的生硬山峦,成了上至皇族下至乞丐的社会各色人等的彼岸世界。口耳相传的神迹与自我挑战的传奇放大了这座神山的影响力,崎岖缠绕的香道、虔诚执着的香客、民间智与力造就的香会、缭绕不绝的香火——成就了妙峰山的驰名;而洋人(如Sidney Gamble)猎奇、中国学者的自省(如顾颉刚等人引发的民俗研究热潮)更赋予了它更大的影响力,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不挂牌的“民俗教学基地”。除了京城各高校的民俗学研究团体之外,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者也将视线聚焦在此,一起构成了众声喧哗的妙峰山叙事。

  毫无疑问,妙峰山与北京民众的精神生活、社会组织、信仰教育、自然节令、空间生产等紧密关联。妙峰山庙会之所以能成为京城的碧霞元君崇拜的“制高点”,与北京作为帝都的政治地理息息相关。在全国范围内,对碧霞元君(也称泰山老娘娘,东岳大帝之女或妻)的大规模崇拜始自宋真宗时代。明代之后,碧霞元君信仰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香火自邹鲁齐秦至晋冀”,其中尤以山东、河北以及京津地区为盛(明末京城内外有二十多座碧霞元君庙)。

  (东西南北中)“五顶”护卫着京城,这五处娘娘庙续写着数字北京(内七外九皇城四、三山、五园)的历史。在远郊,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曾享有更多的香火,它位于京城至承德的通道附近,频繁经过的皇室成员使得这座庙宇名声大噪。而在道光之后,清廷已经很少移驾承德,妙峰山的香火因此在清末达到鼎盛。自然地理特性(高远、艰险)和政治地理特性(皇室的青睐、民间组合的角力)让妙峰山在京城内外碧霞元君信仰体系中脱颖而出,这一信仰的重心从人间烟火密集处游离出来,并最终在京西的云端驻足。

  不止如此,前往妙峰山的多条通道,可以约略还原明清时期北京通往郊外的信仰地图;而各香会也构成了京城“信仰地理”的超级目录,这些至今仍然生生不息的香会,仅名称(如:右安门外关厢献蔬会、彰义门外三路居鲜果会、六郎庄五虎棍会、蓝靛厂少林棍会等)中就包含了北京人群迁移和旧城改造脉络的信息。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0-05-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日历
下一条: ·端午,来一场体验民俗之旅
   相关链接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刘贺娟]妙峰山庙会中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视觉表达研究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苗大雷]走进日常生活的妙峰山香会组织研究
·[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高丙中]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
·[李俊领]“迷信”,还是民俗:如何看待中国民间的信仰礼俗?·[岳永逸]妙峰山的光
·[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吴效群]文化的冲突与较量·第二十一届妙峰山庙会将于5月10日开幕
·传承百年民俗 聚首廿载妙峰山庙会·妙峰山香道规则
·[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游妙峰山 体验门头沟岭角村民俗
·春天,到妙峰山逛庙会去·民俗争艳妙峰山庙会
·第17届妙峰山庙会将开幕 近百档民间花会展演·[吴效群]皇会:清末北京民间香会的最高追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