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纳钦]从传说到信仰:一个蒙古村落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运行
——以珠腊沁村公主传说为个案
  作者:纳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24 | 点击数:26641
 
 
首先应当说明,这7则小型传说都以风物为名称,而且都对风物做了历史的解释。而从7处风物的具体地理位置来看,“狼川”位于巴林右旗最南端,“公牛山”位于最北端,其他风物位于二者中间,线形排开,连成了一条风物带。这条风物带上的7处风物又为解释迁陵事件的7则传说提供了艺术构思依据,因此,同时又形成了一条风物传说带。而形成风物传说带的7则传说因内容的连贯性又组合成一则大型风物传说——迁陵传说。其次,这里传送的所有信息几乎都与风水或风水师有关连,因此我们还可以推断迁陵传说是风物传说中的风水类型。但本文并不打算把它们与其他地方的风水传说做比较,而是顺着风水线索,来追逐信仰运行的轨迹。
迁陵传说里的公主与当朝皇帝势不两立,其角色变成了朝廷的对立者。这一点不仅与文献记载截然不同,而且与下嫁传说和行善传说中的公主形象完全相左。传说本来是对事物或事件做历史的解释的,但这里却出现了与可信资料能够证实的史实完全相悖的解释倾向。这就不禁让我们发问:因何出现这种情况?它到底有没有可信成分?它能够说明些什么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还得回到传说意欲解释的那个历史事实上来。因为,解释一个解释历史的传说,似乎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固伦淑慧公主原本是清廷联姻政策的主角。她是随着满族贵族与蒙古部贵族政治联盟的发展需要,以安抚蒙古,巩固皇权一统为目的的政策驱使下嫁给巴林郡王的。由于她母亲孝庄皇后是蒙古人,所以她下嫁蒙古部落之一的巴林部,也是贯彻了“亲上做亲”的强化姻亲纽带关系的做法,密切了满蒙通婚。公主嫁到巴林以后的种种善事义举,对稳定和团结巴林部起到了重要作用。公主一生也对朝廷忠心耿耿。康熙六年(1667)夏西大庙落成庙典上,公主说过“我兴建此庙是为我皇祖政权坚固和喇嘛教的兴旺而建”等语。(注:《巴林右旗地方志之五·人物志》,3页,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公室编印1986年6月。)这是文献上可见的描述公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记载。公主对其母也十分孝敬,康熙二十五年(1685),孝庄皇太后患病,公主(54岁)回京探视,亲自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孝庄皇太后怜爱淑慧公主,嘱咐康熙皇帝护视阿姑。康熙也言承母训,后称“毕姑一生,皆朕之事”(康熙祭文)。说公主对朝廷忠心不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孝庄对其女的教导。孝庄一生为清朝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辅佐三朝皇帝建立了丰功伟业。这样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影响与教导是不言而喻的。况且,公主在京城去世,去世后又由太子送葬,由此可以推想公主生前没有与朝廷发生冲突。总之,公主生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不存在与朝廷发生任何不可缓和的冲突的可能。
至于传说中所说的“皇帝毒害公主儿子”一事也不属实。公主生四子,长子敖其尔、次子阿拉布坦、三子格日勒图、四子纳木扎。康熙六年(1667)色布腾王去世,长子敖其尔袭爵,晋多罗郡王。同年,固伦淑慧公主建完西大庙,花一万两银子,在北京抄写一部金字甘珠尔经(印红字),还在经文末页上让人特意记下了自己的姓名、身份和四个儿子的姓名。(注:《巴林右旗地方志之五·人物志》,3页,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公室编印1986年6月。)后阿拉布坦被封为头等台吉,格日勒图和纳木被封为公爷。其中只有敖其尔病逝于公主之前,但那时他已经40多岁。(注:《巴林右旗志》,726页。)因此可以推断,公主与当朝皇帝不曾因她儿子被害而发生过直接冲突,“公主和她的儿子”这则传说中所说的“公主之子的天子之福危机当朝皇帝”;“皇帝毒害公主之子”;“公主决定转世报复朝廷”;“公主去世后棺内变化通灵”,等等,都是作为传说创造者和传播者的民众想象的产物。
那么,传说中因何有了这样一个冲突,它到底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史实根据或传统心理基础?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必须首先指出的是,现实的冲突中朝廷的对立面不是公主,而是巴林部。事实上的冲突原因是迁陵事件。
这里首先需要证实的是,历史上公主陵的确被迁移了三次,迁陵者又是当朝康熙皇帝,因为有他三次的祭文作证。康熙又因何不厌其烦地三次迁陵又三诔祭文呢?按传统的理解,迁陵只会有两种原因,要么是改善风水,要么是破坏风水。以笔者的看法,公主陵的迁移与改善风水无关。因为当初如果打算把公主灵柩葬于风水宝地,则第一次下葬时就会选好,不会发生再度掘陵迁柩之事。况且,第一次下葬的巴尔登哈拉山又是全旗最好的风水宝地,康熙本人曾在此山打猎,见其山势雄伟,松林茂密,降旨称其为众山之首,改山名为白彦罕山,意谓“富饶的皇山”。(注:《巴林右旗志》,68页。)如果当时认为巴尔登哈拉山的风水不算好,迁至凤凰山巴林扎萨克王陵旁,也已经是很好的安排了,但没过多久又一次掘陵迁柩。从这一点看,就不能不说上述假设是合乎情理了。而且三次迁陵发生在短短的3年之内,显得很不正常。另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朝廷三迁公主陵是为了破坏风水:格根邵荣山的公主陵没有金龟,而移到公牛山后增添了一座金龟。公牛山的公主陵里出土的圹志也是格根邵荣陵墓里的。因此公牛山的公主陵增设了一座金龟。按民间风水观念的理解,金龟具有镇破风水的功能,因此笔者推断,迁陵一事只能与破坏风水有关,而不是改善风水。后来,金龟成了公主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据说亵渎金龟者受到了暴死的惩罚。这里破风水的符号竟成了神庙的一项神圣符号,有着民间文化的一种过滤能力与包容性。当然这是后话了。
调查显示,在朝廷破坏公主陵风水事件中,三处陵地的确有可能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据考察过格根邵荣山(凤凰山)的巴林右旗博物馆工作人员纳·宝音贺希格讲,格根邵荣山上确实有挖掘山岩的痕迹,按民间的理解,这就是破坏风水行为的遗迹了。(注:时间是2002年11月。)我对珠腊沁村的公牛山进行考察,也看到山南坡上有很多分明是人工掘出的长方型石块,它们显然是从山顶上滚下来的。如果不能假设这里没有发生过传说中所说的那桩惊天地泣鬼神的破风水事件,那么对眼前的景象又能作何种解释呢。而我意欲断定假设可以成立,却又因为拿不出与其有关的半点文字记载而感觉底气不足。也许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的本质就是如此,分明情形逼真,保存了珍贵的记忆却查无对证,似乎注定要与文字作对,让人无比迷恋的同时又感到深深地无奈。但好在上段中笔者已经以推理的方式对此做出了判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明跃玲]乡村旅游语境下民间技艺的变迁: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分析
下一条: ·[管谨严]《夜谭随录》对清中期京旗生活的描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