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作者:记者 孙龙 刘维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22 | 点击数:8148
 

  “未来是否建国家民俗博物馆还不好预测,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相关人士认为,如果我们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一段历史进行总结,就可以汇集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实物,帮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这样建国家民俗博物馆也未尝不可;如果把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待,称民俗博物馆恐怕就不大合适了。

  叶涛认为,民俗作为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仅仅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展示,此举尚不能代替民俗博物馆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民俗文物,如何保护民俗文物?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民俗文物方面的制度和标准。李彩萍告诉记者,中国民俗学会曾呼吁过此事,但它需要国家提供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所以付诸实践的难度很大。

  大力支持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我们怎么去促进、保护它,其中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研究和思考。据了解,目前有关方面已立项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之所以以此命名主要是考虑到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强调展示馆与博物馆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相关人士认为,这还是一个新课题。

  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我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中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贡献,那么,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如何展现?曹幸穗认为,如要筹建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就要特别关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这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现实和学术问题。

  此外,建立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还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李彩萍认为,与前几年相比,国内关于民俗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就民俗博物馆来说,它需要具备民俗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国内还十分缺乏。

  目前,我国民俗博物馆内科研机构的设置、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与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均存在较大差距。温州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温州民俗博物馆,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赞许。有学者表示,温州大学在发挥其科研优势的同时,将教学、科研与市民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地方民俗博物馆之民俗研究基地的功能,而大多数民俗博物馆的这种功能尚未得到体现。

  “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根基,那么如何展示这种根基,国家民俗博物馆应承担起这种重任。”叶涛认为,在国家今后的规划中,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建设、支持力度。据专家介绍,德国等欧美国家的民俗类博物馆,其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一些基金会,这种模式对于我国筹建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具有借鉴意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 记者:孙龙 刘维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 2011-5-19 10:55:00

上一条: ·[陶立璠]应重视保护妈祖文化的生态环境
下一条: ·陈连山:韩国端午祭不是端午节 应与城隍巡游相比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