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妈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信俗类非遗项目。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成为一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妈祖由人到神的转变
当我们谈到妈祖文化时,必然要探讨妈祖文化的性质。妈祖文化的性质是信仰,而它也是妈祖文化的灵魂。妈祖文化的形成是民众信仰意识的产物,没有信仰就不可能产生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也不可能如此丰富。
考察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妈祖信仰来自民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形成妈祖文化。
目前,海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民众中走出来的真实人物,但她被神圣化了,成为天后圣母。据民间传说和方志记载,海神妈祖,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谓仙妃庙三座,其一顺济,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顺济谓州林氏女,能知人祸福,即妃也。”《宋绍熙蒲阳县志》亦称妃为“里中巫”。由上述记载,又可知妈祖本来是莆田县的一个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祸福”,死后被庙祀。可见妈祖的神迹最初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影响范围极为狭小。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事迹远播出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妈祖显灵的事迹。这些事迹引起周围地区人们的关注,于是有更多的信徒参与进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另外,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认为妈祖屡屡显灵。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信仰信心,同时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由此可以看到,民众的造神心理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这一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妈祖文化与旅游开发
确定信仰是妈祖文化的灵魂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当妈祖文化和旅游结合、互动时,强调妈祖文化的信仰性质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做好一系列的保护规划。
首先,要弘扬妈祖文化的世界意义。妈祖文化的保护,就是要保护其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妈祖祭祀仪式表现的是民间信仰的制度化、规范化,突出了妈祖信仰的神圣性;妈祖的民间信仰习俗,是妈祖信仰已经融入民众生活的表现,是其生命力所在;而妈祖的故事传说,则是民众对妈祖圣迹的形象解说,是妈祖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妈祖文化的保护是一项严肃的任务,要警惕目前出现的“广场化”“表演化”倾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打造某某文化品牌”,在这种口号下,肆意对保护对象加以改造,使非遗项目失去本来的面目,是极其有害的。比如,妈祖文化的祭祀空间——宫庙是不可随意移动的,转移到广场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次,要重视妈祖文化圈,这也是形成妈祖旅游文化圈的关键。妈祖信仰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其次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海外华人居住的地区,带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点。妈祖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湄洲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圈”。对这个文化圈特别是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对了解海外华人社会和信仰,有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应重视保护妈祖文化的生态环境。妈祖文化生态环境是指妈祖文化形成、传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除宫庙祭祀之外的“船仔妈”崇拜,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对海祭拜,是在海边或沙滩摆上供桌、供品,面对大海向妈祖祭拜;家中供奉,是岛上渔民和居民在家中供奉妈祖,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传承等,这些都是妈祖文化传承的生态人文环境。一句话,就是要尊重民间的信仰习俗,创造良好的传承保护环境。妈祖文化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将信仰还给信众,包容民众的信仰习俗,才能使妈祖文化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5月19日 16:2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