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中国木版年画出“史记”
  作者:记者 李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6 | 点击数:14233
 

  声音

  春天里的收获

  冯骥才

  我今天有种美妙的感觉:我们在春天里感受到一种秋天收获的气息,收获的喜悦。历时9年对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全国木版年画的普查、抢救和科学整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这便是摆在面前22卷大型图文集和14卷口述史。

  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空前急剧的转型。这种转型是急转弯式的,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它给我们古老文明的当代传承带来巨大冲击。但是,知识界有清醒的文化自觉和敏锐的文化先觉,本世纪初,及时发起一场强有力的文化应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这是一场空前的、全国性、地毯式和超大规模文化抢救和保护。2002年得到中宣部的批准与有力的支持。在各地区各民族千头万绪的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为什么我们把木版年画列为龙头项目?

  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最强烈和鲜明表现人们的精神理想,生活愿望,审美需求和终极的价值观。在春节里,年画是重头戏,是春节的必需品。一千年来,它是所有中国人都必不可少和喜闻乐见的画种:它人文蕴含之深厚、民俗意义之鲜明、信息承载之密集、民俗心理表现之深切,其它民间艺术无法比拟。它是绘画、雕版印刷、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信仰等多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制作技术复杂,艺术水准高超。

  再有,它遍布全国各地,历史上大小产地无以数计,由于地域多样,自然环境不同,风俗相异,其风格与形式多彩多姿,并最具有各地的人文特征。而且,它传承方式多样,既有个人家族的传承,也有村落集体的传承。

  最关键的是濒危。在9年前我们抢救之初,所有产地全都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在9年的努力下,由于全社会的重视,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和这门艺术的境遇有了一定的改善。这应该算是一个收获吧!

  背景

  木版年画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木版年画在我国有上千年历史。根据以故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的研究,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最初主要用于制作佛教经书插图,渐渐才用于印制“纸马”(节日祭祀用的木刻黑白版画)。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一家名为“王家纸马”的店铺。

  过年张贴木版年画的风俗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形成。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这项风俗普及到大江南北。从内容上看,“十分年画七分神”,过年时大门上贴门神、灶台边贴灶王爷、堂屋里贴寿星等,成为人们祈福的一种形式。从艺术角度看,木版年画基本使用黑、白、红、绿、黄、紫三组对比色来创作,其中,红色用的最多,鲜艳醒目。年画的画面很少留白,画面上无论娃娃、老人还是动物或物件都是圆圆的,非常饱满,也彰显了节日的喜庆。

  清末民初,传统风俗逐渐消退,成为年画没落的根本原因。外来印刷技术更让木版年画的日子不好过。从1880年到1930年这几十年,年画从木版变为石印,再变为胶印,木版意义的年画进入了终结期。《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在《上海小校场卷》中特地收藏了上世纪30年代石印的日历牌,这一文物佐证了木版年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现代人认识到年画价值是在“五四”之后。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界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年画调查。1950年刚刚创刊的《人民美术》第二期就是一本“年画专号”。但在“文革”时期,大量年画古版被焚毁,有些产地的破坏几乎是灭绝性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农耕社会的衰退,带给木版年画终结式的冲击。此外,近30年各地古董市场的崛起,也使得各地残存的古版被收罗殆尽,木版年画已很少能在市面上看到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1-04-18 第15版

上一条: ·两岸学者合作 在台出版谭振山故事集
下一条: ·探寻千古僰人之谜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
·[孙冬宁]画中有戏·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