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毛俊玉]寻访最后的歌者:谭振山的“一千零一夜”
  作者:毛俊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3 | 点击数:13876
 


  “如果我的故事没人听,那我会感到很孤独。”谭振山说道。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田间地头磕磕碰碰过一辈子。

  他是附近十里八村中的文化名人,德高望重的长辈。

  他是民间故事家,人称故事大王,能讲1062个故事。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是农耕文化的最后歌者,成为绝唱,不可复制。

 

  “冷眼看去,你会觉得,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本分庄稼人。”追踪和研究谭振山民间故事二十余载的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如此总结她看到谭振山后的感受。1925年,谭振山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他当过村支书、会计、市政协委员……但他一直未变的身份是庄稼汉。他坚信“世间百行,种田为王”,在辽河平原耕作了一辈子。在村子里,他以“喜行善、重人缘、讲义气而出名。在太平庄的民俗活动中,始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谭家家族素有“说书讲古”的传统。从记事起,谭振山就缠着长辈和村里会讲故事的人给他讲故事。他说:“我的故事最早是从我奶奶那里听来的。奶奶娘家曾在石佛寺开大车店,石佛寺过去处在东北往京城去的要道上,奶奶当姑娘时在店里帮忙,听南来北往的客商讲了很多故事,后来她又讲给我听。”

  14岁那年,他开始给别人讲民间故事。1986年是谭振山人生的转折点,在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中,谭振山的故事被普查人员记录下来并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有人说,他身怀1000多个故事以一鸣惊人的方式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他满肚子的故事就是中国的“一千零一夜”。

  谭振山为别人讲了一辈子故事,随着年景的变迁,听他讲故事的人一拨又一拨。“现在孩子忙学业,年轻人忙捞钱,四五十岁往上的人都打麻将去了,讲故事的好光景再也回不来了。上世纪60年代以前,乡亲听我讲故事,80年代以后,外人让我讲故事,现在只能对着录音机、录像机讲了。”谭振山说道。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到来和文化意识的觉醒,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保护民间文化。2006年5月,“谭振山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谭振山故事精选》出版。2009年5月至10月,辽宁省新民市文化馆为保护好谭振山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了1062个故事。2010年,《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在台湾出版。

  虽然谭振山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家的一张王牌名片,但是民间故事在消亡却是不争的事实。江帆表示,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像谭振山这样地道的民间故事家,而今20多年过去了,他们大多“人去歌歇”,那些承传千载、脍炙人口的故事像风一样散去。长久以来,民间叙事者的文化贡献并没有得到尊重与重视。民间故事是否也会如同文物一样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被永久存放在博物馆,转化成文本里的一段文字,音频中的一段绝唱?

我从内心愿意讲故事

  2010年,寒冬腊月,辽宁新民市已经被大雪覆盖。原野一片白茫茫,寂静无声。在沈阳工作的谭丽敏买好水果,准备回家看望爷爷和孩子。她是谭振山的孙女,已经结婚,生有一男孩。爷爷生病了,她要回家去看望爷爷。

  谭丽敏说:“我有一个星期没回老家了,爷爷听说你们要来,很高兴。他感冒了,上午还在输液。”

  到达太平庄后,谭丽敏先行回到家里告之我们的来访。未等记者进屋,一位身材高大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便走出来迎接我们的到来,他就是谭振山。

  “如今岁月抽尽了他的满头青丝,但却磨蚀不掉他那关东汉子的风采:80多岁的人了,腰未塌,背不弓,依然人高马大,一副硬朗朗的好体格,赤红赤红的脸膛上,岁月的雕刀刻下的道道皱纹,都在向人们坦露着敦厚和质朴。”3年前,江帆在《谭振山故事精选》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这都是因为我常讲故事。”谭振山如此解释他保持硬朗体格的原因。他把自己的体魄与讲故事的灵魂融合在一起。但岁月并不饶人,2010年12月14日,86岁高龄的谭振山生病入院。谭振山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间难寻百岁人。”在世人的眼里,他就算一位百岁老人,受人尊敬。

  谭振山的热情与包容远近闻名。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一次次打扰他宁静的生活。他没有抱怨过,而是以微笑和包容迎接来访者。他不需要名气和光环。那些只不过是一件虚幻的外衣,并不能给这位老人带来什么。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他不在乎。他说,是不是文化遗产,我不考虑,我讲我的故事,我从内心愿意讲故事。至今,他仍然住在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一栋普通的民宅里,过着粗茶淡饭的普通生活,忍受疾病的侵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遗产》2011-04-19

上一条: ·“故事大王”谭振山
下一条: ·娘本:中国唐卡大师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