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心里还装着那些老传统的精骨儿,就好” 吴晓天 摄
核心提示
一个在田间地头讲段子、说故事的老人说出了名,他的名字很可能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列。
他叫谭振山,住在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从出生到现在,他在此生活了80年。
被中外民俗学家们称作“故事家”的谭振山说,自己就是一个庄稼汉。
9月9日,根据《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等文件,我省向上推荐了38个项目,其中沈阳占5个。
谭振山口头文学与唐派京剧艺术、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艺术、东北大鼓、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一起进入了“全国总决赛”。
这是谭振山老人继1992年被日本远野市市长邀请,赴日参加“92世界民间故事博览会”后,又一次被瞩目。
9月15日,太平庄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记者见到了谭振山,一位满头银发、身板儿挺拔、神采奕奕的老人,老人穿着灰色的中山装。
谭老的炕上放着一份报纸,摊开的一页是关于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这位80岁的老人看书看报从不戴眼镜。
成长
听故事长大的故事大王
只要讲起故事,谭老似乎就停不下来,在太平庄,随处看到一棵树、一片草、一湾小溪,都是一个故事。
他不喜欢提过去的苦日子,我们提起,也被他的故事打断。似乎在他的生活里就只有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有同一个中心———好心有好报。
谭老说,这就是庄稼人的本性。
华商晨报(以下称晨报):谭老,您讲故事也讲了60年了吧?
谭振山(以下称谭老):嗯,报上写我从20岁讲故事,其实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学故事,一边学一边就给别人讲。
晨报:您还记得讲过多少故事吗?
谭老:具体的数儿没有,前些年,几个教民俗的教授给我出了本书,叫《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谭振山故事选》,那是1988年吧,那时候粗算,有1000多则。
晨报:您刚才说从十几岁学故事。讲故事也用学?跟谁学的?
谭老:故事得学呀,你要讲得让人爱听,就得研究语气的轻重缓急、脸上的表情。我奶奶家是开大车店的,来来往往的人多,什么段子她都能听着,听了她就记,抱着我时,就给我讲。我跟她学了很多地方风物和生活故事。
我还有个大爷,跟他学了不少鬼狐精怪故事。还有村里的街坊,只要我听过一遍的故事都能记住。
晨报:您刚提到那些都是故事的分类是吧,是谁分的?都分哪几类?
谭老:故事多了,我自己就给分分类。刚才说了地方风物、鬼狐精怪、生活类,还有历史人物传说、幻想故事。
晨报:您说,您的故事都是跟奶奶和太平庄其他老人学的,感觉这里的人都特别会讲故事,这也算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谭老:对,我今年80了,在这出生,打小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
晨报:那您能给我们讲讲太平庄的故事吗?
谭老:这儿(太平庄)是块灵地,原来是努尔哈赤的放马场。庄子西面有个鲇鱼泡,努尔哈赤封它是“铜帮铁底饮马坑”,湖水永世不干。
晨报:这样的传说故事流传了很久了吧?现在鲇鱼泡还在吗?
谭老:流传了几百年了。鲇鱼泡还有,只是水干了,我们这修水库了。
晨报:您给我讲的故事很多都有些神话色彩,特别是关于太平庄的。
谭老:村里的人都喜欢听这种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华商晨报 2005年09月23日0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