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昊]试论敦煌话本小说的情节艺术
  作者:王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12 | 点击数:13442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通俗小说的滥觞,敦煌话本小说体现了较高的情节艺术水平,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注重首尾完具,有单体式亦有连合式情节结构;二、通过赋予叙事焦点、预设观念框架、增衍辅助情节等方法整合情节,使之更符合生活、艺术的逻辑;三、通过巧妙的叙述彰现“内在的戏剧性”,四、通过深入挖掘营造“合成的戏剧性”;五、既以情节的“同”达到强化效果,更用描写的“异”来增加变化的趣味。

敦煌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滥觞,在叙事虚构艺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水准。为了适应“说—听”的传播方式,它们在叙事时序上,采用以顺叙为主,偶尔辅以倒叙、预叙的连贯叙述;在叙述形式上,大量融入场景形式,使作品的戏剧性、形象性大为增强;在叙事类型上,确立了第三人称全知讲述式叙事类型,叙述者从不掩饰自己的存在;在形象塑造上,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把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明,凡此均对后世通俗小说乃至其它通俗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已另文专述)。本文拟从情节艺术的视角审视,对敦煌话本小说进行较深入地阐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从情节内在的线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可分为线性式和网状式两种,如果小说情节由一种矛盾冲突构成,即属线性式,是小说结构的低级形态,如果情节含有多种矛盾冲突,即属网状式,为小说结构的高级形态。(注: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6页。)敦煌话本小说的情节均由一种矛盾冲突构成,无疑悉属线性式结构。从情节外在的故事层面着眼,美国汉学家韩南先生将中国古代小说布局分为两种,其云:“如果我们用‘布局’一字表示故事中事件的次序,便可分辨出两种彻底不同的布局:一种是,情节无论如何曲折离奇,布局仍是完整一体,若把其中稍有分量的内容抽除,便要破坏整个故事。另一种是,布局只是一个连结故事几个部分的松散架子,其中某些部分即被删除,对故事整体亦不足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其实,这几个部分本身皆可视为小布局。我们不妨称这两种极端类型为单体布局及连合布局。”(注:韩南:《早期的中国短篇小说》,载王秋桂编:《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按:此外情节布局与情节结构所指大体相同。)敦煌话本中的《秋胡小说》、《唐太宗入冥记》、《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均属单体式情节布局,而《叶净能诗》则为连合式情节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话本小说属连合布局的廖廖可数,仅《古今小说》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拍案惊奇》之《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二刻拍案惊奇》之《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等少数几篇。而《叶净能诗》中“斩狐除病”、“追岳神”、“噀水止鼓”、“幻化酒瓮”、“剑南观灯”、“游月宫”等故事充满浪漫奇思,精彩绝伦,虽多有本事来源,但与之相比,踵事增华、熟而愈精,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整体取得了高潮迭起,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叶庆炳先生说:“话本作家在布局上可以匠心独运,自成一格;但在事实上,有一种布局出现在现存的大多数的话本作品之中,这种经常出现的布局……是把整篇话本故事清楚地划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包括进展、阻碍、完成三部分。”(注:叶庆炳:《短篇话本的常用布局》,载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用来概括《叶净能诗》的情节特点,似乎更合适。张鸿勋先生说:“《叶净能诗》把一些零碎片段、互不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叶净能为主干人物按年联缀为一篇,格局跟唐初王度《古镜记》的结构,颇为相似,仍存志怪余风,显示了早期阶段话本的面目。”(注:张鸿勋:《敦煌话本〈叶净能诗〉考辨》,《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品并非机械地用主人公来串联各故事,以构成连合式布局,它之所以不让人有松散凌乱之感,是因为有内在动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张锡厚先生云:“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奇景幻境时,不是松散的组合,而是利用唐玄宗‘倾心好道,专意求仙’、‘频诏净能于大内顾问’、‘净能时时进法’为主线,巧妙地把分散孤立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注: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全篇除了前四则故事与唐玄宗无关外,其余无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唐玄宗形象的功能不只是神异故事的见证人,还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各种神奇事迹有了这一线索加以贯串,形成“冰糖葫芦”结构,有效地避免了松散、堆垛之感。而《古镜记》将各种神异之事堆垛在古镜上,缺少内在的情节驱动力。两者虽同属连合布局,若从情节开展是否自然顺畅看,《古镜记》显然稍逊一筹。明代同素材的《拍案惊奇》之《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以不同人物的类似行事分别演绎,抄袭旧说拼凑成文,情节琐屑枝蔓,旁逸斜出,与本篇虽同为连合布局,但高下已判。由此可见,敦煌话本小说的艺术起点并不很低。
 
 
连合式小说,各故事之间联系比较松散,一般不具有深层的逻辑关系。单体式小说则不同,需要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注:苏炳文译,福斯特著:《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唐太宗入冥事在《朝野佥载》里由三个事件组成:一、入冥前唐太宗与李淳风(即敦煌写卷中的李乾风)的对话;二、判官问六月四日事;三、还阳后唐太宗授官。事件完全被按照时间顺序加以叙述,其间没有因果关系,从所用笔墨看,分不出主次、轻重,故只能算作故事,还未上升到情节层次。而《唐太宗入冥记》中,判官问六月四日事与太宗还阳授官之间被赋予了因果关系,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上升到逻辑层面。根据残存内容及入冥的情节构架推想,入冥前一定有君臣对话,否则,李乾风写给崔判官的请托信这一情节纽带便没着落。本篇中,李乾风对情节涉入很深,冥间故事部分虽不在场,影响却从未缺席。问六月四日事成为叙事焦点,烛照、统摄全篇,使各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品中顶重要的东西,是它应当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该有这样一点: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注:段宝林:《西方古典文学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75页。)唐弢先生云:“焦点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使情节的舒卷产生有机的联系。这样一来,人物形象的独立性不仅不会削弱,而且可以更丰满,更多变化,更容易深入到主题的核心。”(注:唐弢:《创作漫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55页。)问六月四日事作为叙事焦点,被用场景形式加以描述,其它事件均围绕它展开,太宗被拘入冥是因为它,判官勒索官职借重它,代答问头是针对它,这样使故事情节相当紧凑、集中。冥府严正审判的交易化,冥府环境的官场化,赋予小说深刻的社会讽刺内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富祥]昭穆制新探
下一条: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
   相关链接
·[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
·[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甘德志]神人窃桃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
·[王尧]故事核心序列的连缀与发散·[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
·[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刘春梅 左红卫]敦煌文创对新疆文创的启示
·[贾海鹏]“秦始皇赶山”传说的叙事“生命树”结构研究·[常莹莹]民间口头叙事与地方风物互构
·[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陈冠豪]论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情节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