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平在报告《论自我知识的弱权威性》中,讨论了语义外在论对笛卡尔式自我知识的无条件的权威性的挑战。然而,外在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知识权威性的一般否定。一方面,对自我知识的辩护不依赖于环境的经验证据,因而与关于外部世界和他心的知识相比,自我知识在某种重要意义上的确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自我知识内容的确定依赖环境假设,故与笛卡尔的主张相比,自我知识的权威是有条件的弱权威性。自我知识的弱权威性是自我知识外在性的一个逻辑结果。
刘晓力在题名为《进化-涉身认知背景下的一种表征理论》的报告中,考察了Michael L. Anderson和Gregg Rosenberg新近提出的“作为行动指南的表征理论”的形式刻画。指出这种表征理论在进化-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站在新新经验主义的立场,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表征的意向性对表征内容作了独特的说明,可以看作与因果论、目的论语义学和功能角色语义学平行的一种新的表征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引入了“标准使用”、“信息假设”等概念,包含了某种循环论证,不仅没有克服当前的表征理论的根本缺陷,也未能对表征内容做出一种不依赖于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说明。
王华平作了题为《心理神话的神话》的报告。Wilfrid Sellars曾将他的经验主义对手的观点标为“给予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近来,Hubert Dreyfus将John McDowell对“给予的神话”的概念论解决方案标为“心理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Mental)”。McDowell的概念论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完全概念化的。Dreyfus则认为,经验并非完全概念化的,我们通过一个更基本的非概念组成部分获取经验。但是,王华平认为Dreyfus反对心理神话的论证是失败的:他关于心理的神话的言辞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姚大志在报告《论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熟练行为——McDowel对象学的贡献》中,讨论了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熟练行为。McDowell认为,主体运用实践智慧的具身熟练行为,其中渗透了概念的理性;Dreyfus则认为具身熟练行为都是非概念的、非理性的。Dreyfus将具身熟练行为区分为一般置身其中的行为和完全沉浸其中的行为。完全沉浸状态排斥心灵要素,McDowell描述的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行为不是完全沉浸其中的行为,而可以看作一般置身其中的行为。
郭鹏在报告《知觉与表述——“理性动物”的神话》中,讨论了John McDowell在《感觉的概念性能力》一文中关于“由本能决定的行为”和“自我决定的行为”的区分。关于什么是理性的讨论,常常以非人类动物的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对照物来加以说明。但是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之间的进化联系使得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这一过于简单化的划分的有效性。通过对这种基于对动物行为的无知和误解的分析方法,郭鹏讨论了知觉与表述的关系以及关于理性的定义。
报告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叶峰教授做了总结评论,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与世界前沿对话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近来国际哲学界探讨的前沿问题,聚焦在“知觉与行动”问题的探讨上激发了很热烈的讨论,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的前沿性哲学问题的探讨。最后,刘晓力教授致闭幕辞。
20日,Sean Kelly教授还在“哲学家讲坛第十期暨科学-社会-人文论坛第三十期”作了题为“心理学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无觉知的知觉”(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的精彩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东晖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坛,刘晓力教授作评论。Kelly的报告对Sidis提出的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法提出质疑。特别指出,Merikle等人(2001)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存在着一类无觉知的知觉(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的心理状态。Kelly教授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实验的设计和结论,从哲学家的视角质疑这种无觉知知觉的心理状态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环境、知觉和意识之间的关系。Kelly教授以哲学家惯有的批判精神对话心理学的前沿成果,挑战现存的关于无觉知的知觉的实验证据,展现出哲学与心理学、理论与经验互动交融的独特价值。
刘晓力教授对Sean Kelly教授的上述前沿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评论,并对Kelly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唐热风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院黄翔副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0-12-23 16:57:00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0-12-23 16:57: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