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民族地理学独立发展甚晚,目前学界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也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显得松散而不深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民族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该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构想。
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关键
作为学科意义上的民族地理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民族学界提出的,并把其研究对象表述为:“特定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族人口和民族成分变动以及引起变动的原因。”从这个定义来看,民族地理学最初的研究对象是不太明确的,它把民族人口学的一些课题都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了。后来,许多人文地理学家和民族学家,或注重民族人口的特点,或强调民族地域分布的变动,亦或考察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都分别从自己学科发展的视角对民族地理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我们认为民族地理学具体是从地理学与民族学的视角入手,运用民族生态的观点,研究民族的形成、构成、移动、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互关系,揭示民族地区各种历史、经济、人口、聚落、文化等要素的地理背景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民族地理学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与整合科学时代的产物,它在宏观上既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序列,又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序列,同时它还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结构。
由于民族地理学独立发展甚晚,至今尚处于不断完善学科内容和理论体系阶段,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建立和健全民族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中,如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是事关这门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研究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确立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等基本原则,很好地借鉴民族学与地理学一些业已成熟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采取历史-生态学为尺度的背景分析法、实地的勘测与具体的调查方法、历史地图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把宏观研究与具体的微观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方法论的探讨与创新。
以“民族-环境”这一矛盾为中介
民族地理学的研究以“民族-环境”这一对特定的矛盾为中介展开,通过民族这一种特殊的区域地理现象去研究地理的特点和过程之时,它至少应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共同体的地域分化与空间变动;二是人地关系上的民族生态观点,亦即各民族及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分析;三是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差异。
在考察民族共同体的地域分化与空间变动时,我们并没有按照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民族——复合民族等民族形成的传统模式去进行纯理论的分析与思辨,而是把自己的研究置于世界民族历史的宏观演进背景中。通过对亚欧大陆自上古以来一直到16世纪之前一浪接一浪的民族地理扩张的系统考察,我们看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循环往复的冲突与融合,把众多的民族都席卷到一个大的宏观历史进程中,使亚欧大陆古代历史上,民族空间位置的变迁,各族体的分化、重组、汇聚总是不断地发生,这直接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亚欧大陆的民族史、国别史、地区史愈来愈成为有联系的世界史。另外,地理大发现及随之而来的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形成了世界新的种族、民族分布格局,使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历史变成有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
民族作为人类群体之一种,它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命题,也是民族地理学始终要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例如,就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体质特征和民族性格及心理素质的影响而言,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性格、俄罗斯民族性格、韩国民族性格、日本民族性格以及沙特阿拉伯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当然,地理环境只是一个基本的因素,而且这个基本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主要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而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起核心作用的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这个民族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
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一般都有着较为稳定的空间属性或区位地域的植根性、依附性,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序列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在饮食、服饰、丧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方面,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