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清明:祭祀习俗电子化是前进吗?
  作者:高丙中 记者 河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2 | 点击数:10196
 

  ●网上祭祀: 创新?割裂?

  特约记者河伯:民政部一直力图在全国推行网上祭祀的形式。我们一方面改革了法定节假日,恢复了传统节日,一方面又倡导网上祭祀,让这些活动在家里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这里面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呢?

  高丙中教授:我们还是要强调习俗的核心价值、认识传统的本质,只要认同这个共同的价值,什么样的形式是不重要的。况且,即便是历史上对于离家在外的人,也有一些习俗上的变通方式,比如采取登高望祭的形式。任何形式的变通,如果在可谅解的限度内,都是可以的。如果你家的坟就在后山上,你还要搞个望祭,那就失去了变通的意义了。

  网上祭祀也是这样,如果你承载了生人与故人之间记忆与情思的联系,可以部分实现实际祭扫的意义,它就是可行的、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认为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祭祀仪式,这种丢失了本质的活动也就是没有意义、不可长久的。

  ●习俗电子化: 前进?后退?

  特约记者河伯:如果这样说,我们的习俗会不会逐渐全部电子化?

  高丙中教授:电子祭祀只关注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照顾到生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每一次祭祀先人,也是生者之间情感关系的一种强化体验。传统的清明习俗中,祭扫的家人们会分食祭祀所用的酒肉,今天,我们会交换对于逝者的追思与缅怀,这都是一种家族、家庭成员间宝贵的交流形式。正是在这些共同的、具体的活动当中,我们的社会与群体才产生了“集体意识”,延续了文化与传统。

  当然,现代传播学也有观点认为,网络环境下,提供给人的想像与发挥空间更大,相比实际的祭扫,可能更容易实现“通灵”之感,对于这种方向,我们也要予以关注,但至少目前的网上祭扫还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

  ●重建传统: 共性?自由?

  特约记者河伯:那么,学者们呼吁恢复传统的一些形式与价值,是不是也该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建议与标准呢,这样关于网上祭祀等等形式,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疑虑与争论了。

  高丙中教授:所有的传统,都有一种“理想状况”,比如清明祭扫,就是可以亲身回到先人、故人的坟前,祭扫、追思,并取得生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但要不要用这样的理想状况去要求所有的人呢?

  在理想状况之下,每个人都有一种仪式义务,也就是说你参与习俗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你一定是要表达对先人追思缅怀。

  我们要看到,习俗从来都是自由的、地方性的,也就是说是因地制宜的,有着巨大的调整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所以说,学者的任务并不是去制定一些程序,而是要使得公众认识到习俗与传统的价值,通过自己最适宜的方式,参与到习俗传统当中。否则,一味以某种标准去强求,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文化上的被剥夺感,进而出现负面后果。

  ●政府职能:引导?恪守?

  特约记者河伯:但是,现在政府或者舆论谈到网上祭祀等等,并不是强调其核心价值的恪守,而更多是从缓解交通、预防火灾以及节省时间等方面出发的,这种商业社会的价值是否对传统的价值是一种冲击呢?

  高丙中教授:还是回到仪式义务这个概念上来,就是我们进行这个仪式的底线是什么,如果不超过这个底线,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对这个底线讨价还价,觉得祭扫是浪费时间、是造成麻烦,那就失去讨论的意义了。

  我们在政策制定层面上,往往忽视了理想状况与仪式义务这种关系的探讨,犯一种简单化的错误,比如看到放爆竹伤人了,就一禁了之,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简单的禁止所造成的损害将是多么巨大。

  特约记者河伯: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节日本来就会制造一些特殊情况,像很多国家都有的狂欢节。

  高丙中教授:可以这么说,其实很多节日,就是对常规的打破,至少你休息了,不用去上班了。如果我们放了清明假期,又怕造成一些异常情况,这个逻辑就不对了。

  我们建设公民社会,就是相信公民可以正确选择,政策可以反映公民意志。西班牙的奔牛节会不会造成混乱和伤害呢,肯定的,但有没有受伤的人会对政府抱怨呢?大概不会。因为在他们参与之前,已经充分考虑过了。

  政府毕竟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既然有祭扫的需求,我们就要看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比如增加投入拓宽道路、增加停车场。如果为了一些太过于强调秩序的东西大家都网上祭扫了,清明节就真的跟放假没什么区别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扬子晚报 2011年04月02日 10:59:30

上一条: ·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下一条: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跻身国际一流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王楠楠]“赛博迎财神”:数字青年微博转发迎财神的考察分析
·[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