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
——《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
  作者:白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5 | 点击数:16970
 

 

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合流于《管子》的观点。作者认为《管子》中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一组文章是较成熟的阴阳五行家作品,它们各自配成了不同的阴阳五行图式,标志着阴阳与五行合流的实现。这一合流并不是一举完成的,在《管子》的其他篇章中,可以考见阴阳与五行由分离到并行再到试探着逐步结合的具体历程,反映了阴阳五行合流的不同阶段。本文还分析了阴阳五行合流于《管子》的政治背景,《管子》一书的创作年代、作者和创作动机等。
《管子》书中有两组文章最具独创性,一组是以精气理论著称的《心术》上下、《内业》、《白心》四篇,另一组以《幼官》[1]、《四时》、《五行》、《轻重己》四篇为代表,其中有丰富的阴阳五行思想。学术界对《心术》等四篇的研究历来比较重视,而对《幼官》等四篇的研究相比之下却显得较为冷落,不仅专门的论文寥寥无几,即便涉及于此的亦不多见。本文认为,《幼官》等篇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框架的阴阳五行模式就是在这几篇中定型的。
 
一、《管子》中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轨迹
 
阴阳与五行本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彼此独立的状态下,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最终才走到了一起[2]。阴阳与五行的合流是由《管子》实现的。
阴阳观念在春秋时期还只是在自然观的范围内被使用,到了战国时代才被引入社会领域。在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中,阴阳学说有了重要的进展,提出了以“敬授民时”和“阴阳刑德”为基本内容的四时教令思想。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黄帝四经》中却没有出现五行思想。这种阴阳与五行分离的情况在当时及更早的典籍中是普遍的。《黄帝四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1],可见此时阴阳与五行仍各有分畛,尚无合流的迹象。而在《管子》书的《幼官》等一组文章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一些融阴阳与五行为一体,以阴阳说为精神实质、以五行说为表现形式的完整的世界图式——尽管这些图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幼官》等篇的阴阳五行图式标志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合流。然而这一合流并不是一举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由分离到并存再到合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管子》书中可以清楚地考见。
在《管子》中,《幼官》等篇是较为成熟的阴阳五行家作品,此外还有许多篇章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阴阳五行的思想。这些篇章可以分为两组:《乘马》、《势》、《侈靡》、《形势解》、《水地》、《地员》等篇为一组,《宙合》、《七臣七主》、《揆度》、《禁藏》等篇为另一组。它们同《幼官》等四篇分别代表着阴阳与五行合流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又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证实古人关于《管子》非一人一时之作的论断。
在《乘马》等篇的一组文章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类型是基本上保持了《黄帝四经》的特点,只见阴阳不见五行。如《乘马》将春夏秋冬以及日夜的转换交替都看成是“阴阳之推移”和“阴阳之化”,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不得有所损益。《势》提出“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赢赢缩缩,因而为当”,主张静作得时,因循阴阳的赢缩变化。《侈靡》要求君主通晓阴阳二气的赢缩变化之理,“谨于日至,故知虚、满之所在,以为政令”。“虚、满”是指阴阳二气赢缩变化的两个临界点,虚是赢益的肇始,满是减损的开端。“日至”即冬至和夏至两日,此二日正是阴阳二气“虚、满之所在”:冬至日阴气降到极致,阳气始上,政令应渐趋温和;夏至日阳气发展到顶端,阴气始下,政令宜渐趋严急。这正是《管子》书的“务时而寄政”的思想。《形势解》阐述了阴阳二气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这一规律又是人主确定赏赐与刑罚的根据:“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赏赐刑罚,主之节也。四时未尝不生杀也,主未尝不赏罚也。”此即《管子》上承《黄帝四经》又大加发挥的阴阳刑德思想。这些篇章虽将四时教令的阴阳思想发展得更为细致与完善,但尚未与五行说接轨。
《水地》和《地员》则是另一种类型,只见五行而不见阴阳。《水地》极言水德,以水为“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在论证水的这种作用时,运用了“五色”、“五味”、“五量”、“五藏(五脏)”、“五内”等五行条目。《地员》是一篇浸透了五行精神的文字,以五行说为指导方法,对各种土壤及其所生长的物类进行了分类。以赤垆土为例,我们即可感受到其中浓烈的五行说的气息,其文曰:“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其麻白,其布黄,其草宜白茅与雚,其木宜赤棠。”见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商。其水白而甘,其民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地员》篇在运用了“五色”、“五味”、“五音”、“五臭”等五行条目时,也两次出现了“阴”、“阳”的字眼。但这里的“阴”、“阳”仅指出之背阴与向阳:“其阴其阳,尽宜桐柞,莫不秀长”,“其阴则生之楂藜,其阳安树之五麻”,而与阴阳学说无涉。
而在《宙合》等篇的一组文章中,则出现了关键的变化。它们在阐发阴阳思想的同时,开始容纳五行思想,令五行思想与阴阳思想并行,甚至试探着将二者结合起来。
《宙合》曰:“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强调圣人的出处行宜“必因于时”。文中同时又出现了“左操五音,右执五味”的字样,而“五音”和“五味”都是五行学说的重要条目。《七臣七主》则根据阴阳的变化规定了四时禁令:“春无杀伐”,“夏无遏水”,“秋无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认为四时之政不禁便会导致“阴阳不和”、“逆气下生”而造成自然灾害。同《宙合》一样,《七臣七主》中也出现了“目伸五色,耳常五声”的五行条目,但亦未同阴阳发生实质性的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知遥]论“伪非遗”
下一条: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
   相关链接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
·[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刘晨]泰山府君“东渡”日本考
·[刘晓峰]东亚正月鼠俗视域下的“老鼠嫁女”解读·[吴裕成]津沽防火灾传统习俗中五行观念的影响
·[冯智明]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崔红燕]《搜神记》中灾异说之变形类故事解读
·[朱玫洁]试论为什么算命在当下仍然流行·[张自然]年画中鸡形象之文化内涵探源
·[鄢玉菲]端午“五色丝”背后的文化因子·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水书充满阴阳制化的哲学思想·[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
·[黄景春]神话、仙话与“五行"观念:火浣布的叙说·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吴凡:《阴阳鼓匠:在秩序的空间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