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作者:张士闪 齐鲁晚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6 | 点击数:8982
 


  春节、元宵节的喜庆还余味缭绕,“二月二”又如期而至。这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它有哪些特色和文化内涵?它曾带给我们的祖祖辈辈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望着它远去的身影,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有没有挽留的冲动?它有没有让人留恋不舍的价值?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对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节日研究》主编、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士闪教授进行了采访。 


  “二月二,龙抬头”

  无论你过还是不过,二月二都在那里

  记者:“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二月二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张士闪:二月二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最初与农耕生活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有关。最晚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已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大约夜晚9时半左右,“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从节令物候来看,二月二的节期在惊蛰前后,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地气通”,随着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龙是百虫之长,“龙抬头”就成为一种象征。此后雨水增多,俗谓龙王司雨,龙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兴龙节”等,都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二月二的主要节俗传统定型于唐代,但从民俗学“层累”的眼光来看,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自古及今融汇了惊蛰节、春社日、填仓节、龙头节、中和节、挑菜节、花朝节等节俗。


  龙的节日祈求风调雨顺

  二月二是一个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复合型节日

  记者:看来,“二月二”和龙有着不解之缘。在二月二节俗活动中,龙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

  张士闪:二月二期间的许多节俗活动,的确寄寓了民众与龙有关的许多朴素意识,可以说是“龙的节日”。在民间信仰中,并非千龙一面,有的龙善良而富于献身精神,有的龙调皮,有的龙懒惰,还有的龙凶恶。在二月二期间,对这主管雨水的神灵,人们或者崇拜有加,以香烛供品进行祭祀,或者设下种种禁忌,避免惹其不高兴。对于懒龙、恶龙就不客气了,人们会用敲击梁头、吃炒豆(崩龙眼)、吃面(吃龙须)、吃饺子(吃龙耳)、吃面饼(扯龙鳞)等方式刺激一下。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它兴云布雨,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千万不能耽误职司。

  各地龙抬头节的习俗内容十分丰富,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活动和禁忌两大类。活动主要有祭龙、撒灰、击房梁、熏虫、汲水、理发、儿童佩戴小龙尾、儿童开笔取兆、嫁女归宁、食猪头等,禁忌则主要有停女工、清晨忌挑水等。比如,华北大部分地区都曾有过二月二理发的讲究,俗称“剃龙头”,这里面就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吉祥寓意了。

  在山东各地,“打囤”曾经是最流行的二月二节俗活动。打囤又称“打灰囤”、“围仓”、“画仓”、“填仓”等,在二月二一大早就起身,用簸箕盛上草木灰,握一根木棒边走边敲簸箕沿,让灰慢慢落下,灰线拼成仓囤样图案,在灰囤外撒成梯形,再在囤里投放五谷杂粮少许,预兆囤高粮满丰年在望。看着大爷大娘们一边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谣谚,一边悠然自得地打囤,就知道亲手操作仪式是何等愉快的事。这其中,既寄托了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又具有亲手把握幸福、品味生活的一种艺术美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齐鲁晚报 2011年03月05日 14: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三大英雄史诗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下一条: ·清明:祭祀习俗电子化是前进吗?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