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吴真]趁唐土之鸟飞临日本以前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6 | 点击数:8745
 

·东瀛漫笔·


  寡乎其味七草粥

  到了正月初七,潮州人照例要吃“七样羹”。七种味道刺激的青菜(葱、蒜、芫荽、春菜、韭菜、厚合、芹菜、芥菜、菜头)煮出来的菜羹,清汤寡水的,味道当然比不上正月里的大鱼大肉,这时候大人就要哄小孩说:“吃了七样羹,目周灵,会拾地上钱银。”

  据说现在的食疗理论十分推崇初七吃菜羹的正月旧俗,认为这是在正月鱼肉享受之中让肠胃休养的伟大智慧。不过,我们小时候是不知道“给肠胃放假”这种科学道理的,每次只是为了那或许会降临的钱银而已。工作以后,常到客家菜馆点传统七样菜,青菜占五,肉类占二,兼顾了食草与食肉,比我吃了18年的潮州七样羹,惹味许多。

  而今客居东瀛,1月7日这天中午,在东京大学银杏食堂,赫然发现今日特别供应“人日七草粥”,思乡的感觉一下就被吊起来。三下五除二,一碗热粥落肚,只咂摸出一点青草的味道而已。比之潮州的七样羹,日本七草粥更是寡味,白粥底,煮以零星的青菜碎末,搁少许盐,也无汤头,隐约有涩味。

  晚上和日本友人谈起七草粥,果然没有一人对它抱有美味的幻觉,说是“按照古老的习俗,喝了这碗粥便能免生百病,所以尽管很不喜欢味道,也得在每年元月七日的早饭时间,被母亲大人逼着喝完”。

  中国人尤其是潮州人,视粥为主食之中的上品;日本民族却不喜喝粥,连早餐也是粒粒分明的白米饭。如此迷恋米饭的民族,让他们一年之中抽出一个早上喝点青菜粥,已经很不容易了。日本友人都很纳闷,外国人为什么也要喝此寡味粥!

  西历年里过人日

  一查日本古籍,这七草粥果然传自大唐,风俗本意与广东地区大致相同,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公元七世纪之后,一心向往大唐文化的日本朝廷完全采用了唐代的历法系统,唐人的岁时习俗,亦逐渐传入日本。这本《荆楚岁时记》也成了当时日本人什么时节做什么“老礼儿”的“皇历”。延喜十一年(公元911年),正月人日采七草习俗被正式定为天皇家恒例的年中行事,此后代代相袭。

  可是到了1873年,急于“脱亚入欧”的明治政府,明令由是年起改用西方历法,不再过中国农历新年,农历习俗也只能移往阳历系统。21世纪的今天,日本人将中西文化如此交融并蓄在他们的民俗生活当中,在西方的阳历时间系统中,喝着唐代人日的七草粥。

  农历正月七日,大地渐渐回暖,此时食以七种刚刚抽芽的青菜与青草,乃出于天人感应的食疗观念。被誉为“日本《诗经》”的《古今和歌集》(公元914年编辑成书),就有诗歌咏唱仕女来到春野采摘“若菜”的情景。11世纪在日本皇后身边充任侍女的清纳少言,在《枕草子》中把这一天的雪中寻草,说得饶有趣味:“正月七日,去摘在雪下青青初长的嫩菜。这些都是在宫里不常见的东西。摘来后拿了传观,很是热闹,也是极有意思的事情。”周作人翻译这段文字时注道:“若菜,指春天的七草,即是荠菜、蘩菜、芹、芜菁、萝菔、鼠麴草、鸡肠草。七种之中有些菜,有的只是可吃的野草,正月七日采取其叶煮七草粥设供,云可除百病,辟邪气。”

  明治改历之后,阳历的1月7日正是日本列岛最为寒冷的严冬时节,冻土之中,何处可觅青菜初苗之踪影?不过,日本人倒是很能变通,这一百多年来,他们一般是采摘芜菁、萝菔(萝卜秧子)做“七样代表”,吃个意头。不讲究的贫寒家庭,这一天干脆把萝卜两吃,萝卜秧子代表七样草,用来煮粥,萝卜(日语“大根”)则于前晚加醋浅渍,用来下粥。近几年温室栽培的青菜多了起来,这才让人日的七草粥得以完整地重返家庭饭桌。今年超级市场提前三天开始出售现成的“七草盒”,合人民币30元一盒,算是价格宜人,包装盒上还煞有介事地写上“长寿之物”。甚至还有七草粥速食包,将整包置于开水中煮上3分钟,倒入碗内再洒上脱水的七草调味,倒也似模似样。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1/02/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真]审美的鬼灯
下一条: ·[木斋]一个时代的神话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德增 刘天佐]“剃头”何以“死舅”·[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石子萱]试析兰州市区正月十五“跨火堆” 仪式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