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李延超 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延超 饶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1 | 点击数:23743
 
3.5.6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与发展,要注意与民族体育文化的自然与社会的文化生态体系相配置。在普及、开展民族体育运动时,要根据少数民族分布地域辽阔,森林、草原、水利资源丰富等客观情况,强调民族地区的体育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山区、牧区、水乡的民族体育活动。健身、娱乐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属性与功能。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过程中,要利用节日民俗、社会时尚及娱乐审美心理来开展各地少数民族人们喜闻乐见、热心参与的乡土型的传统体育活动;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以基层为主,就近活动为主,根据农业节令,忙时少搞或不搞,闲时、节日适当多搞的体育发展原则。既重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活动,又关心各地散居的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使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兴旺发达,更好地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语
 
正如现代生态人类学认为的“生物存在多样性”一样,文化同样存在着多元与异质的现象。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历史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民族传统体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必须多元化、本土化。鲜活的、原始生态的体育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步步趋同的背景下,愈加显现其存活的独特魅力,将为人类体育文明的多元共存做出自己的贡献。“和而不同”,文化多元就是价值观的多元。提倡多元化,就是要允许以不同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同时存在。在看待和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时,就要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指导,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出特定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是认识民族体育文化的起点,也是弘扬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源动力。这有利于在经济多极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传体育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锋,张晓琴.傣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方国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6]冯增俊.比较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7]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师有福.彝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9]杨继林,申甫廉.中国彝族虎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0]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公瑾.傣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12]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13]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5]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6][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7][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8]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19]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2004,24(4):64-68.
[20]饶远.论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政策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17(3):23-27.
[21]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
[22]李延超,饶远.傣族体育与水文化缘由探析[J].体育科学,2006,26(4):76-79.
[23]李延超,饶远.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何这么火[J].体育文化导刊,2006,(2):85-87.
(本文原载《体育科学》2006年11期第41~4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下一条: ·[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