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李延超 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延超 饶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1 | 点击数:23747
 
3.5 比较的启示
3.5.1 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特定地域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就会产生出人们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俗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指人们对生存环境中特有的生活资源的依赖性。民族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如气候差异、地貌差异、水文差异、物种差异等,而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利用这些自然条件,也就形成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所以,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和与之相应的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各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山地、游牧民族靠山吃山,从事游牧生产与刀耕火种,运输方式是人背马驮;河谷、坝区民族靠水吃水,水稻生产与捕鱼则是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3.5.2 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各异的体育文化形态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创造、发展与提炼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可以说,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体育活动内容与手段的不同。山地、游牧民族的靠山吃山,孕育出的体育活动形式是赛马、斗牛、爬油杆、秋千和摔跤等;河谷、坝区民族离不开河流、沙滩与水舟的相依相伴,孕育出的体育活动形式是赛龙舟、游泳、放水灯与堆沙等。为了壮大自身、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在刀耕火种与稻耕农作中、在猎取野兽与下水捕鱼中、在部落争斗、祭祀神灵中,产生了运动需要,这种运动需要是产生民族体育活动的源泉。可见,早期体育在产生的内在动因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这为我们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源流提供了研究视角。
3.5.3 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体育价值取向各异
人类适应和改造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表现在自身生理外貌的变化上,也反映在心理心态的变化上。不同民族会塑造出不同的气质与个性,具有不同的民族群体心态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身躯的运动,囊括其中的,更多的还是各个民族对他们社会生活的理解,是他们内心激情的再现,是他们对于人类运动方式的审美心理昭示。山地、游牧民族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自己是如何不畏猛兽残暴、勇于拼搏的,模拟如何在荒山上刀耕火种的,又是如何争当部落斗争英雄的。河谷、坝区民族则以天生活泼的性情,扭动着绮长的腰身,嘴里发出优美动听的音调,竭力展示生活之美,特别是当各种体育运动出现制约性规则以后,这种审美方式也就由初期的自然体态转变成为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行为:人们在规范性的准则之下,展现的是完整的人体之美,人们隐含于这种人体行为中的,也是一种升华为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3.5.4 民族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成为决定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机制的核心因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而描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事象,都是人类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之一,这种人文景观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是一定文化圈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一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对生产、生活方式众多描述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其发生机制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社会底层,孕育于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一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用于人这一文化载体的产物。具体说来,在特定民族文化圈内,由气候、地形、水文、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不仅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且,直接造成了人们在体质上的不同,也孕育出不同的运动需求。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决定着民族体育的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如此,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复合为民族体育的孕育提供了可能。而人是不同于动物的,人是有思维观念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民族体育的形成过程就是主观观念见之于客观实际的过程,属于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5]。当然,观念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观念在民族体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对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物质因素的选择与契合,成为影响民族体育发展的主导系统,直接决定了民族体育的发展模式与运行轨迹(图7)。
 
图7 民族体育发生机制示意图
3.5.5 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与异质性
绚丽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文化特征上又具有异质性。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依存于某一特定的自然、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民族体育文化的生产是地方性和民族化的,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地通过分配或重新分配就可简单地实现现代化。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革与发展中要尊重这一规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更要注意保护我国及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其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统,不能孤立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简单改造,这对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体育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可持续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下一条: ·[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