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李延超 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延超 饶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1 | 点击数:23749
 


内容提要: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

关键词:傣族;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比较;研究

 
1 前言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深邃而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质和多源特性。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民俗特征,充分地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光辉绚烂的一章。
聚居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与傣族,同属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千百年来,这两个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鉴于各自所受不同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产方式、宗教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文化的运动风格、活动方式、程序礼仪、文化象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体育文化特征。
本研究将以田野考察结果为重要依据,把文献资料同民间口传资料有机结合,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象深入分析;同时,也注重对物质形态中所折射出的体育文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得到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结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居住在云南昆明、楚雄与红河、四川凉山的彝族和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所从事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质及形成、发展规律,探讨两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及自然、社会和文化成因。
2.2 研究方法
2.2.1 田野调查
对彝族和傣族地区的田野考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3年来,笔者前往两个聚居区的考察达8次之多,比较集中的考察为:2004年7~9月在昆明市石林县鹿阜镇、维则乡进行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彝族朋友毕雄伟的家成为笔者参与考察的根据地;2005年3~6月,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勐仑镇、勐罕镇曼远村等地进行长达4个月的考察与访问。重点考察了彝族火把节与傣族泼水节期间的民族体育开展情况。
2.2.2 文献资料调研
阅读了有关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文献资料,内容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
2.2.3 逻辑推理
掌握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项目特征与开展现状,分析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的多元特色与独特功能,了解民族体育发生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逻辑学方法,构建民族体育的发生机制理论体系。
2.2.4 跨文化比较
借鉴比较科学的研究视角,把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放在一个文化参照系中,采用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可比性的原则,深入剖析傣族与彝族体育在起源、运动形态、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异同点及其自然、社会与文化成因。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彝族与傣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源流
彝族是我国西北古老的氐羌族南迁与金沙江、南北盘江土著融合的遗裔,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0月太阳历、虎宇宙观、火神话等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彝族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的创立者,大理国的主体。现有人口约657.2万,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他们普遍生活在海拔1500m以上沟壑纵横、树木丛生的山区与半山区,天气的阴冷使得彝族家家离不开火塘,而茂盛的松杉、油桐等林木则为彝族用火提供了燃料。所以,火成为彝族人民的最爱,被称为“火族”,形成赋有民族特色的“火文化”特征。时时出没于深山老林的老虎,彝族人民将其作为勇猛的象征,并作为山地民族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偶像。黑虎是彝族最为原始的图腾,彝族自称为“罗罗”,意为“虎族”。因此,尚黑、强悍、好战便是彝族的民族特性。彝族史籍《西南彝志》就是一部记载古代彝族刀光剑影、血战沙场的历史。漫长的战争岁月,既练就了彝族人精湛的武艺,又培养了彝族人民骁勇强悍的民族心理品质。元朝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左右佩腰刀,喜斗好杀多养义士,遇战斗,视死如归……”这些都是彝族社会尚武、强悍的民族精神的缩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下一条: ·[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