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
关键词:傣族;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比较;研究
1 前言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深邃而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质和多源特性。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民俗特征,充分地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光辉绚烂的一章。
聚居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与傣族,同属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千百年来,这两个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鉴于各自所受不同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产方式、宗教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文化的运动风格、活动方式、程序礼仪、文化象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迥异的体育文化特征。
本研究将以田野考察结果为重要依据,把文献资料同民间口传资料有机结合,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象深入分析;同时,也注重对物质形态中所折射出的体育文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得到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结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居住在云南昆明、楚雄与红河、四川凉山的彝族和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所从事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质及形成、发展规律,探讨两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及自然、社会和文化成因。
2.2 研究方法
2.2.1 田野调查
对彝族和傣族地区的田野考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3年来,笔者前往两个聚居区的考察达8次之多,比较集中的考察为:2004年7~9月在昆明市石林县鹿阜镇、维则乡进行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彝族朋友毕雄伟的家成为笔者参与考察的根据地;2005年3~6月,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勐仑镇、勐罕镇曼远村等地进行长达4个月的考察与访问。重点考察了彝族火把节与傣族泼水节期间的民族体育开展情况。
2.2.2 文献资料调研
阅读了有关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文献资料,内容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
2.2.3 逻辑推理
掌握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项目特征与开展现状,分析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的多元特色与独特功能,了解民族体育发生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逻辑学方法,构建民族体育的发生机制理论体系。
2.2.4 跨文化比较
借鉴比较科学的研究视角,把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放在一个文化参照系中,采用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可比性的原则,深入剖析傣族与彝族体育在起源、运动形态、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异同点及其自然、社会与文化成因。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彝族与傣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源流
彝族是我国西北古老的氐羌族南迁与金沙江、南北盘江土著融合的遗裔,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0月太阳历、虎宇宙观、火神话等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彝族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的创立者,大理国的主体。现有人口约657.2万,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他们普遍生活在海拔1500m以上沟壑纵横、树木丛生的山区与半山区,天气的阴冷使得彝族家家离不开火塘,而茂盛的松杉、油桐等林木则为彝族用火提供了燃料。所以,火成为彝族人民的最爱,被称为“火族”,形成赋有民族特色的“火文化”特征。时时出没于深山老林的老虎,彝族人民将其作为勇猛的象征,并作为山地民族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偶像。黑虎是彝族最为原始的图腾,彝族自称为“罗罗”,意为“虎族”。因此,尚黑、强悍、好战便是彝族的民族特性。彝族史籍《西南彝志》就是一部记载古代彝族刀光剑影、血战沙场的历史。漫长的战争岁月,既练就了彝族人精湛的武艺,又培养了彝族人民骁勇强悍的民族心理品质。元朝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左右佩腰刀,喜斗好杀多养义士,遇战斗,视死如归……”这些都是彝族社会尚武、强悍的民族精神的缩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