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须审时度势移风易俗
但民间对烟花爆竹的感情短期似乎难以消退——在禁燃最早的广州,尽管措施严厉,兔年第一天仍发生了30多起火灾,罪魁祸首便是燃放烟花爆竹。根据规定,番禺区华南板块处于禁燃范围内,但居民节日期间仍陆续听到或大或小的鞭炮声,2月3日凌晨,华南碧桂园后的山头还发生了火灾。
燃放烟花爆竹无疑是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对此,政府该不该禁?各界争议已久。在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博导邓启耀看来,任何传统文化和民俗都应以“人”为本,不能用文化去否定生命。若连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得不到保障,谈“尊重传统”便是本末倒置。
他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人赋予的。中国祖先燃放爆竹的本意是求吉利,燃放爆竹本身与吉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纯粹是人们赋予的,人们把燃放爆竹视为吉利的象征。”
“既然如此,就可以根据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调整象征符号。不一定非要放烟花爆竹,看灯会、逛花市、贴春联同样可以寄托人们求吉利的美好心愿。”
古时候,人们生活在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中,人口密度低,燃放烟花爆竹的场地很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楼越来越多,楼间距越来越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易燃物品越来越多,燃放烟花爆竹,在当下的物质条件下更容易引发灾难。“审时度势地移风易俗,很有必要。”邓启耀认为。
他认为,在历史长河中,有不少文化和风俗已随风消散,移风易俗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此外,目前烟花爆竹的文化含义被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扭曲了:“如果单纯求吉利,燃放烟花爆竹就只是为了图个好意头,意思一下就行了。但现在社会上存在不良的攀比之风,比谁放得多,比谁的烟花爆竹规模大。规模越大,杀伤力越大,越容易引发灾难。这就好比烧香拜佛,难道烧的香越多、磕的头越多,神灵就越保佑你?如果我们的风俗真是谁放的烟花爆竹多、谁的排场大,谁就更吉利,那么,这样的传统不要也罢。”
邓启耀认为,遵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重在继承其中的文化精神,而非一味地求形式。
链接
兔年春节烟花酿灾情
2月3日,新年的钟声刚敲响不到20分钟,沈阳最高楼皇朝万鑫国际大厦就着起了冲天大火,30多亿元的财富付之一炬。火灾因燃放烟花爆竹而起。
2月7日,浙江淳安因烟花爆竹引发山火,6人遇难。
2月8日,吉林白城一鞭炮仓库发生爆炸,致2死4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2011-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