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为本文的基本结论,在此就相关问题再稍加讨论。民俗村中族群文化的移植是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而产生的,移植后的族群文化的表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舞台化”。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一直关注旅游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族群文化的“商品化”、“舞台化”问题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格雷本(Graburn,1976)认为文化商品化是旅游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文化被当作商品来买卖”。(14)商品化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文化失去真实性,族群文化遭到腐蚀和破坏。(15)自麦克康耐尔(Mac Cannell D,1973)在旅游语境中提出舞台真实性概念后,(16)旅游研究中舞台真实问题得到广泛讨论。从戈夫曼的“前台”与“后台”理论,(17)到科恩(Cohen)、(18)王宁的旅游社会学理论,(19)从客观主义视角(Boorstin,1964)、(20)建构主义视角(Cohen,1988),(21)发展到后现代主义视角(Eco,1986)、(22)存在主义视角(Steiner & Reisinger,2006),(23)再到“好客的/互动的真实性”(Wang,2007)。(24)族群文化的表演化倾向对民俗文化本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5)若“民族文化”由于注入过多的商业因素和权力因素而被高度组织化、机构化、舞台化,则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演变成了高度产业化下快速复制的商品,最终只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26)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相关研究并具有与相关理论对话的空间。民俗文化村里的民俗展示作为民俗旅游产品的特殊形式,所展示文化的“商品化”、“舞台化”倾向非常明显,被移植的文化展演使得民族文化面临着异地变型再生产的尴尬局面,它被迫脱离了原生文化的生产情境,为了迎合游客的目光,异时异地展示片段式的、夸张化的文化要素。
(致谢:陈冬婕同学在本文的调研、材料搜集和整理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精力,深表感谢!)
注释:
①Urry J.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0.
②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旅游学刊》2007年第6期。
③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④魏美仙:《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⑤马晓京:《旅游观看方式与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学刊》2006年第1期。
⑥徐赣丽:《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⑦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⑧Bourdieu & Wacquant.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Richard Brown 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Press,1971.
⑨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⑩陈玉平,王文艺:《论民俗主题公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区经济》2008年第1期。
(11)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旅游学刊》2006年第5期。
(12)[美]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见瓦伦.L.史密斯主编:《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引自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网页http://www.cn5000.com.cn/activity/jieqing.shtml
(14)Graburn N. Ethic and Tourist Arts: 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15)Greenwood D J. 'Culture by the Pound: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s Cultural Commoditization',In: VL Smith. Hosts and Guest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7.
(16)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
(17)E.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 Co. Inc.1959.
(18)Cohen.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s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19)Wang N.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2).
(20)Boorstin D J.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Atheneum, 1964.
(21)Cohen.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s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15(3).
(22)Eco U. Travels in Hyperreality, London: Picador,1986.
(23)Steiner C J, Reisinger Y. '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2).
(24)Wang Y. 'Customize Authenticity Begins at Hom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3).
(25)徐赣丽:《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26)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旅游学刊》2002年第1期。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2009年4期第37~4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