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设计与民间文化五人谈
  作者:潘鲁生 刘铁梁 叶涛 施爱东 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1 | 点击数:10425
 

  ●彰显特色——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潘鲁生:刘晓峰先生,日本的设计一度引领亚洲,况且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创造了许多现代东方式的风格,并一直影响周边国家的设计潮流。同时他们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平面设计,从汉字和日本形式感上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人们一看到这种风格就知道这是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您在日本很多年,对日本文化很有研究,能否从中日设计教育方面跟我们谈谈您的看法呢?

  刘晓峰:我本身不从事设计方面的研究,但是我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谈一点体会。最近我总是不断地想到这样一个词——东方意象。“天然”应该是东方意象很重要的一部分。拿泰山石敢当来说,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那些精雕细刻的旅游产品反而不如民间简简单单写几个字的感觉好,因为后者更自然和真实。这种天然的感觉应该是东方意象的一部分,与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性造就了艺术的多样性,也正是东方意象的价值所在。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村镇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城市面貌越来越相近。以前的地名也很有意思,比如有的地方叫“五棵松”,就是因为那里长有五棵松树,这五棵松树就是一个标识性的东西。近年来,南方有很多新建的民居,都装饰有“罗马柱”,以为这样就洋气了。实际上,这样做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西方的味道。一讲到中国文化,我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龙、阴阳八卦,其实中国文化没那么简单,真正的中国文化非常丰厚,其中可用的符号很多,大家不能翻来覆去总拿那几个有限的符号来搞设计。我讲这些的意思是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风格,作为设计大学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让大家一提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马上就在大脑中呈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怎样建立这种风格是需要认真思索的。

  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我的切身体会。我从事日本民族的民族性研究很多年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日本本国生产的美能达相机能卖到15万日圆,但在中国生产的只卖5万日圆,同样是美能达的相机,为什么价格相差这么多呢?就差在做工上,我们的做工不够认真、精细。所以,中国人一定要把“认真”做到位。中国人不是不能认真,唐代、宋代的工艺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现代人太浮躁。“认真”的精神要从学校里培养,不能让学生们浮躁。学校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点期望吧。

  潘鲁生:您刚刚讲到的“东方意象”一直是中国艺术的特质,它与西方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艺术是科学的、技术的、形象的;东方的艺术是哲学的、人文的、意象的。关于中国造物中“天然”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民间手工艺一直提倡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那些精湛的陶器、石器、玉器,都是根据它的形制、材质去雕塑的。为什么中国的民间工匠意象那么优秀呢?恰恰是体现了人们对造物的追求,追求自然造化,崇尚人与物的交流,倡导材质美、自然美和技艺美的规律。

  叶 涛:是的,缺少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现在学生作品雷同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挖掘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施爱东:结合大家说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特色。对外国人来说我们有中国的特色;对于其他的美术院校来说,我们要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的特色。

  ●地方标志性文化——现代设计应当关注的问题

  刘铁梁:我结合个人的思考,谈谈跟你们学校有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保护民间文化生态”的提法,我非常赞同。“生态”这个词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不太赞同“原生态保护”这个说法,因为已经没有原生态了。还有,我不太赞同把form这个词翻译为“形式”。form本身有很多意思,有“形式”、“形态”、“模样”、“式样”,有这么多中文对应,为什么非要翻译成“形式”呢?一般人的理解,形式与内容是相对的。如果仅仅保护形式的话,那么内容不需要保护吗?为什么不叫形态保护呢?形态是针对内容的,它跟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们要保护的,就是生活的这种多样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东方与西方的区别,民族与民族的区别,还有地方与地方的区别。区域性的差异与联系,在民俗学研究中是个很重要的领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设计在线 2005-08-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六民俗专家问诊京城庙会
下一条: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相关链接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