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专题║ 《社会科学报》:亚洲四国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韩] 姜真硕 [日] 中村贵 [越] 武氏琼妆 希氏红绒 阮秋香 秋竹 [中] 王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0 | 点击数:17583
 


东亚传统文化的保存和韩中友谊

[韩]姜真硕

  这时候,重要的是两国人民和网民不被动摇、不被迷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我在韩国的大学里教汉语和中国文化,因此经常有机会带学生去中国各地旅游。今年四月底我带学生去了杭州和上海。我们先去杭州的西湖,欣赏并体验了古代江南文化浓厚的氛围。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跟我说中国政府对古代文化遗迹的保存非常到位。那天晚上我们又参观了杭州有名的表演《宋城》。我发现这次看的《宋城》跟我几年前看的显然不同,他们采用尖端科技之后,更完善地展现出了中国宋代文化的各种面貌。学生们的反应非常强烈,说打算把其中的一些场景和内容作为他们毕业作品的参考。

  杭州良好地保存着古代中国文化的特色。上海则展现出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和谐特色。我每次去上海,感受到的都不同。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上海,不但展示了21世纪经济大国的风貌,并且凸现出五花八门的文化特色。旅行的第三天,我们参观了上海的泰康路。一进泰康路,韩国学生们就赞叹不已。泰康路很像韩国的仁寺洞,虽然是小规模的一条街,但具有相当的艺术品位和文化特色。学生们说这里每家商店都各有千秋,招牌和装璜也很有个性,一个小小的咖啡屋也有其独自的尊严。

  在上海城市中,“泰康路”与“莫干山路”给我们的印象跟其他观光景点有所差别。“新天地”是井井有条的欧洲街。“豫园”是在高楼大厦密集的市中心中能享受到中国古典美的观光地。“世博”可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一种结论。然而,我们在“泰康路”中找到了规划和个性的和谐、现代和传统的共存、近代和尖端的融合、民间和时尚的结合。泰康路的文化可说是现在进行中的文化,所以去泰康路的人不只是欣赏过去的遗产,也不是单纯地追求时尚文化。

  今年七月,我和学生们又去了山东省曲阜,参观了“三孔”。万世师表的孔子出生地曲阜不但把全世界人仰慕的各种文化遗产保存得非常好,而且每年隆重地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韩国也深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有五百年历史的朝鲜时代可说是儒教政治和文化的长篇纪录。朝鲜时代的政治哲学、士大夫精神和各种伦理纲常还广泛地影响着韩国的现代社会。深受孔子影响的韩国人亲眼看“三孔”实在是大开眼界,感慨激昂。听说,最近3万多韩国国籍的孔子后裔正式被纪录于中国的孔子族谱,这使他们感到无限的光荣。

  儒教文化对韩国家庭伦理的影响深远。比如在韩国社会里,尊敬老人、尊重长辈、重视家庭伦理、重视教育等美德都来自孔子所提倡的儒教文化。韩国的连续剧和电影表面上都追求各种时代潮流,而其根柢都隐含着儒家思想的基因。韩国人一直研究如何把现代文明和儒教文化成功地结合、如何把传统文化完善地本土化于都市文化中。我想这些问题不仅是韩国人所重视的,也成为中国人重视的新话题。

  21世纪,韩中交流进入了更深一层的阶段,不管是发扬东亚的传统文化或是探索和平的东亚共同体都有共识。虽然两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不同,而在其中可以寻找共同的价值和理念。中国崛起,在韩国想要学汉语的韩国人不计其数,这几十年来,鲁迅在韩国的学术界一直成为中心课题之一,金庸的武侠小说和连续剧在韩国是永不褪色的热门话题,三国演义热更不用说了。据说,在中国,韩流仍然受欢迎,中国人在韩剧和韩国电影中可以找出东亚共同的价值和情感。

  韩中交流不断增加,韩中友谊也跟着加深。在共同寻找东亚价值、一起探讨东亚共同体的共识受到认可的气氛下,两国的个别媒体偶尔报道来历不明、毫无根据的新闻。比如,中国有报道称韩国人主张了孔子是韩国人,孙文是韩国人等说法;而在韩国报道中也有中国人主张了跆拳道来自中国的武术等说法。其实,在韩国的学术界从未主张孔子和孙文是韩国人;而且我相信中国学术界也不会主张韩国国技跆拳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来历不明不用提也罢了,但更糟糕的是把这些八卦新闻再拿来炒作的少数恶劣的两国记者和网民还存在。我想,这时候,重要的是两国人民和网民不被动摇、不被迷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韩中友谊,前途无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上海)2010-10-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秀杰]多元化博物馆视野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
下一条: ·[沃尔夫冈·卡舒巴]文化遗产在欧洲──本真的神话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