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淑娉:广东台山人,1930年生于香港,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并先后执教于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山大学。曾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人类学领域第一位女博士生导师。在五十多年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她秉承了两大学术传统:其一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传统。为了将老一代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学中国化”思想付诸实践,她曾在壮、傣、侗、黎、苗、瑶、畲、纳西、彝、布朗、基诺、拉祜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作田野调查研究;其二是中山大学时期紧承杨成志、梁钊韬先生的衣钵,延续了“南派”人类学研究之长。担任系主任期间,一直力主民族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综合研究,并以广东汉族三民系为中心进行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有《原始社会史》(1984年)、《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996年)、《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1999年)、《广东世仆制研究》(2001年)、《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2003年)等。
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人类学博士。
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先生就主张人类学应从研究原始民族扩大到现代民族,认为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应该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但由于西方人类学传统和5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与学术实践等原因,直至80年代中期大陆学界对汉族社会的研究仍显沉寂。作为较早倡导汉族研究并亲躬实践的学者之一,著名人类学家、中山大学黄淑娉教授早在人类学重建初期就力主“大力开展汉民族的民族学研究”,并从90年代开始专注于“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的研究。作为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全程参与者,她的专业训练、学术定位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她始终富有前瞻性地把握着学科发展的主脉。她有关汉人社会的研究著作,既有对南下汉人移民历史的考察、文化习俗的探源,也有对海外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研究的理性回应,更有对岭南区域文化的宏观把握和研究方法的反思。这些研究为中国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品质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本文责编:杨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