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元宵节的应节戏
  作者:杜彦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7 | 点击数:6044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张灯、观灯、猜灯谜、耍龙灯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这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节的应节戏不少。由于是张灯结彩,普天同乐,所以应节戏中常常出现和观灯歌舞等情节有关的场面。除了早期清宫应节的《福禄寿舞灯》(据升平署档案记载:该剧共用蜡烛六百四十八支,显然都是用在灯里边)、《悬灯预庆》、《景星协庆》、《灯月交辉》、《嘉夜戏游》等戏外,据刘曾复先生讲述:1923年正月十五杨小楼在开明戏院演过《薛刚大闹花灯》,杨饰薛刚,勾黑十字门脸,光嘴巴,嘴岔不施其他颜色,只勾两个“白疙瘩”。头场起霸,戴扎巾、穿黑硬靠;金殿封官一场戴珠子头,穿黑箭衣,外罩黑开氅;回府后换黑罗帽,箭衣、褶子。使一条棍,扮相念白武功俱佳。老伶工刘景然饰薛丁山,侯喜瑞饰张天佐,朱琴心饰武则天,贯大元饰唐王。钱金福饰熊罴,勾黑脸,使单枪;许德义饰伍雄,勾红脸,使双刀。王荣山饰演薛应举,吴彩霞饰演窦仙童,刘凤林饰演樊梨花,陈金定则由丑角扮演,勾蓝脸、大嘴岔。诸伶配演于戏中,兼有灯彩花木布景,看者满坑满谷,皆叹为观止。

  另外,与元宵节有关的戏还有田际云创排的灯彩戏《斗牛宫》,由陈墨香执笔、荀慧生演出于吉祥戏院的《元宵谜》,以及丑角打诨戏《瞎子观灯》。其中《瞎子观灯》讲的是一个跛足和尚相约一位盲者于元宵节一同逛灯,二人互相逗乐儿、寻开心的故事。名丑张金梁先生将此剧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二和尚”和“白先生”的扮相绘录入他的著作《百丑图》中,形象跃然纸上。

  梅兰芳也曾专门以元宵节为题材,编演了《上元夫人》一剧。此戏为齐如山编剧,取材于《太平广记》,1921年元宵节梅兰芳演于珠市口开明戏院。故事情节很简单:汉武帝刘彻欲求长生不老,在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言及对仙家极为倾慕。忽有仙女现身,武帝乃于别殿斋戒沐浴,再拜祈祷。西王母见其果系意诚,乃使郭密香、阮凌华、董双成、许飞琼四仙女陪同上元夫人下凡,在宫中与武帝相见。上元夫人领四仙女且歌且舞,舞罢腾空而去。梅兰芳自饰上元夫人,陈德霖、王琴侬先后饰西王母,王凤卿饰汉武帝,姜妙香饰麒麟童子,都有大段唱功,同时又重资新制了豪华的灯彩道具,编排了与众不同的歌舞场面。上元夫人的舞蹈道具是一个拂尘——戏曲的专用名词是“云帚”,如神仙、佛道、妖魔鬼怪等手持拂尘,就象征他们能腾云驾雾;而和尚、道士、丫鬟、院公拿在手里,只作掸扫经堂几案之用。梅兰芳在《上元夫人》里精心设计的拂尘舞身段,着重在亮相姿势的纷繁多样,从有许多优美的拂尘舞姿的昆曲《玉簪记·琴挑》和《孽海记·思凡》等传统剧目里,汲取表演方法加以综合糅化,创造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形象。

  这出新戏虽然内容空洞,情节单调,但舞台调度灵活,场面热闹;角色多而不感到堆砌,几位主要演员都有戏可做,宾主轻重又分得清楚,绝不互相夺戏。尤其是梅兰芳扮演的上元夫人,技巧精炼,歌舞新颖,服饰鲜艳,整台演出齐整严谨,角色搭配十分默契,观众无不为之倾倒。剧场上座特别踊跃,仅三日,票房收入高达一万五千大洋。

  除此之外,各剧院团、班社,也纷纷于元宵节竞演好戏,特别是一些结尾大团圆的剧目。皆因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十五是满月,月亮最亮最圆,象征团圆、美满、幸福,所以唱的戏,也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而今,“灯节”经常上演的是花脸老旦珠联璧合的名剧《遇后龙袍》,因戏中有包拯巧办花灯、灯官报灯名的情节,故事内容又是惩恶除奸,昭雪冤案,母子团圆,正义得伸。更何况,花脸和老旦都有感人肺腑、响彻行云的唱段。当看到李后重返昭阳,双目复明,包拯加官晋爵,好人得到好报时,观众则完全沉浸在节日的祥和圆满的喜庆氛围当中。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17日 15: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简史
下一条: ·正月十五与道教“上元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