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代际关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恢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家庭重又成为一个生产单位,家庭对生产合作的需要,使得短时期内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平均家庭人口数的增长,同时,以兄弟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合作(尤其是农具和耕牛的合作)也较为普遍。恢复家庭的生产功能对家庭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⑥但很快,因为生产合作需要而对家庭结构产生的影响,就因为众多其他更重要因素的介入而变得不重要了,相反,因为经济发展、社会流动、现代意识的快速进入和国家权力的深刻介入,农村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且这个变化仍在进行当中。
从家庭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结构迅速核心化,不仅兄弟会在结婚后很快分家,而且父母也往往会与诸子分开单过。即使是独子家庭,儿子结婚后,父母也越来越普遍地选择与儿子分家单过。在家庭人口规模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平均家庭人口数持续下降,核心家庭大量增加。
家庭结构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观念进一步深入农村社会,农村妇女地位持续提高,在大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平等成为事实,且在相当一部分家庭中出现了妇女当家的情形。妇女地位的提高,切割了以前父子轴的家庭结构关系,因为缺少强有力的集体力量的制约,婆媳关系变得越来越难相处,因为婆媳不和而闹出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多。
二是与妇女解放有关的权利话语持续增长,甚至关于夫妻隐私权和自由生活的话语也变得重要。年轻的夫妻希望可以自由安排生产生活事务,喜欢晚睡晚起,年老的父母也愿意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子女操心了一辈子,应该花点时间过自己的日子,享自己的福。⑦
三是生产条件好了,不仅每家可以置办全套农具,而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大为减少。在大多数农村,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一年只有三个月左右。因此,农民对于生产合作的需要大为降低,大家庭在生产合作上的优势不再明显。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规模持续变小,家庭结构持续核心化,其中的关键是父母与已婚子女分灶吃饭、分开单过的现象日益增多。
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原因与后果
父母与已婚子女分家这种现象,既是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结果,又是家庭代际关系变动的原因。当前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二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大致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抚养成人,二是完成婚嫁。从抚养成人来说,一个小孩从出生到18岁成人之前,都是一个消费者而非一个生产者,除了基本的衣食住所需和日常照料以外,还要上学和治病。尤其是上学的花费往往要在一般农户的收入中占据相当的比重。⑧
但是,父母抚养义务的关键不在于将小孩抚养成人,而是要让小孩在成年后可以成家。在河南汝南县调查,一个村民不无羡慕地说:“听说江浙一带,父母将小孩养到18岁就不管了,这多好。”撇开他的羡慕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他正不堪承担的必须为子女完成婚嫁的沉重义务。
在汝南农村,父母必须为儿子娶上媳妇,才算“操心”了,也就算是完成人生任务,尽到做父母的义务了。但现在父母为子女操心颇不容易,因为儿子能否说上媳妇的前提是建有一栋合乎条件的新房子。没有建新房,就不会有人来提亲,就不会有女孩愿意嫁过来,也就不能成家。如果儿子到了婚龄,父母却未积攒足够的建房资金,父母就得借钱为儿子建房。
而一旦为儿子建了一栋像样的新房,娶媳妇之事大致都能成,抱孙子也就顺理成章。在汝南农村,父母为儿子操心也就包括三件相连的事情,一是建房,二是娶媳妇,三是抱孙子,三件事情都完成了,父母才算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
但是,父母为儿子操心的这三件事情是相当不容易完成的,是要花费很多钱的。汝南农民算过一笔账,仅这三件事情就需花费10万元。10万元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来讲,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果只生了一个儿子,一生辛勤劳作还有可能积攒,若生了两个儿子,即使辛勤劳作也很难完成人生任务。也因此,在汝南农村流行一句话,叫做“生两个儿子哭一场”。
近10年来,因为男多女少和年轻女孩大量进城,在农村婚姻市场中,男性明显处于劣势位置,家庭条件因此就成为男性能否获得爱情的重要基础。父母要为儿子娶媳妇,就得先为儿子建一栋新房子,这也是近年来我在安徽、辽宁、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农村见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如此,因为女孩在婚姻市场上的优势,她们在结婚前还会提出各种要求,其中的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是男方家庭的利益必须沾到,债务却不承担(因此,汝南农村为儿子建房的债务大多数都是由父母来还,而房子的产权却归到儿子名下);二是婚后立即分家。女孩甚至与男孩合伙借婚姻向父母敲诈。⑨
那么,农村中,父母为什么要为子女婚嫁操心?为什么面对几乎是敲诈的子女行为,父母还能忍受?其进一步的变动会如何?
父母为子女操心,尤其为儿子娶媳妇的花费,其理由大致有三:一是父母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二是村庄传统与随大流惯例;三是指望将来子女赡养,养儿防老。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的核心是,为儿子娶媳妇,从而抱孙子,就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就使自己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完成了人生任务。
随大流是指在农村历来都是父母为子女操心,这是地方性的共识,是一直以来的习惯。身为父母不为子女操心是不配作为父母,则在村庄内做不起来人,说不起来话。子女也会对父母不满意,也不愿意在将来赡养父母。而父母为子女操心的目的之一就是指望将来子女的赡养,养儿防老。
不过,恰恰是在子女赡养父母方面,今天的中国农村出现了严重问题,由此导致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最终会对父母对子女抚养义务的前述两大理由构成冲击,从而带来另外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平衡但也更加糟糕的代际关系。目前出现的不平衡的代际关系则只是农村代际关系变化中的一个暂时的现象。
从汝南农村的代际关系来看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可以发现子女基本上都能按时支付赡养费,但与父母共同相处的时间很少,对父母的关怀性照料也很少。在代际关系中,恶性的矛盾减少了,但相互关系也更加淡漠了。村中有子女不孝的案例,也给村中做父母的所有人以预警,以至于村中有儿子即将成家的中年人已经开始留一手,主要是为儿子造房子时,也为自己造出两间,以免将来无处可住;儿子结婚后尽快与儿子分灶吃饭,尤其是在经济上分开,以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尽可能多地存下养老钱等。
汝南农村是近年来我所调查农村地区,老年人处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汝南以外的农村,老年人的处境大都较糟糕。在湖北一个农村调查,老年人哭诉说,现在老年人想要日子过得好一点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一个村的老年人说最近几年村里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年人。在皖北农村,老年人住在用塑料皮搭成的小棚子过冬,甚至年迈的父母住着废弃不用的猪圈,儿子却住着高大宽敞的楼房。⑩苏北农村,媳妇骂公公婆婆是“老不死的”司空见惯。仅就我近年调查的10余个村庄,农村不良对待老年人,老年人在子女面前无比惶恐,大声音说话都不敢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极端的虐待老年人的例子不胜枚举,且已经在村庄生活中习以为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