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宋生贵]民族艺术的民间层面特性与当代背景下的多重构建
  作者:宋生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7 | 点击数:10376
 

 

内容提要:民间性是传统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无论在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不可能缺少“民间的”这个层面。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作为具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民族艺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如同其文化结构会有若干不同层面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层面。这不同层面,往往是随着大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机制的变化而生成和变化的,一方面关系着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实现丰富的美学价值取向的选择。面对当代新的文化背景,应该积极倡导民族艺术的多重构建。
关键词:民族艺术;民间层面;多重构建;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8)05—0087—05
从大的人文视野看,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堪称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突出体现或曰表征,当然,其本身也正是构成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具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民族艺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如同其文化结构会有若干不同层面一样,它也会有不同的层面。这不同层面往往是随着大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机制的变化而生成和变化的,一方面关系着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实现丰富的美学价值取向的选择。
中国各民族、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艺术,从产生到发展都普遍具有突出的民间性特质。而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各民族艺术的特色性状,其中有的是属于根性关系。可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下,民间艺术面临着强有力冲击,出现被冷落的处境,甚至有的面临消逝的危局。这会直接影响到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同时面对这样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一是从民族艺术的生成规律而认识其民间性特质,以把握其内在血脉,再者即面对当下而探寻其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以激发其新的生机。
 
 
民间性是传统的少数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历史地看,各少数民族的艺术几乎毫无例外地产生于民间。民间是民族艺术的土壤,也是其根系所在,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每一个少数民族的艺术都不可能缺少“民间的”这个层面——可以说,没有这个层面的存在,便意味着本民族艺术事实上的衰亡。民间层面的民族艺术,往往从本民族民众间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地产生,以表现民众通俗的趣味和自娱的需求,它是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朴素且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与传承关系。民间层面的民族艺术通常是与本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生存状态相适相谐的。恩格斯指出:“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1]401与“民间故事书”一样,其他种种民间艺术形式也都是为民众所乐于接受或参与,并可从中获得愉悦或精神调适。
考察中国各少数民族艺术,尽管可以发现彼此间有着种种显而易见的差异,同时可见出其在产生和发展轨迹上的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体现在民间层次上就有这样几个相同点:一是生成于本民族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习俗之中,是自然而然的;二是每个民族的艺术都经历过民间层次较长久的传承和演化过程;三是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基本特色与风格主要形成于民间层面,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特色与风格影响深广,包括影响到专业层面。
蒙古族是音乐的民族,而其丰富的音乐构成首先当推来自民间的民歌。茫茫草原可谓民歌的海洋,曾有过狩猎歌、牧歌、赞歌、宴歌、情歌、思乡曲、婚礼歌、长篇叙事歌等多种体裁的民歌。这各种体裁的民歌都与生息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人们的劳动、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并形成鲜明特色。如蒙古族牧歌便产生于蒙古族人长期的游牧生产劳动,是牧人们放牧时唱的歌,是游牧生活的一种写照。
与蒙古族民歌相同,回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花儿”,也是首先突出民间性的。“花儿”是地处西北的回族人民在特定地域环境和生活、生存状态中传情达意的产物。其歌词往往是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质朴粗犷,而且歌唱者往往十分投入与执著:“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人们在山间、田野等空旷的环境无拘无束地唱和应答,交流感染,既快且乐,不失为一种美的境界。
再从舞蹈艺术来看。舞蹈也是各个少数民族普遍产生最早、流传久远且影响很广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无论是创生,还是接受与传播,它的民间层次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从处于北疆的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到置身南国的苗、壮、侗、水、瑶、黎、傣、彝等各少数民族舞蹈,都无不具有突出的民间性。
民间层面的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的歌舞之外,还有文学、绘画、雕刻、工艺、建筑、服饰、戏剧,等等,都无不在各民族的民间获得丰厚的滋养,并得到了充分发展,以至形成底蕴深厚而又独具特色的美学品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间不仅是各民族艺术的沃壤,而且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智慧和超拔的创造力。就少数民族的长篇叙事诗而论则堪称奇观。在中国的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占有重要地位。与汉族的长篇叙事诗相此,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在汉族民间文学史中,长篇叙事诗并不多,其代表性的作品只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几篇,而且规模也算不上宏大。而少数民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则展现出了各民族五彩缤纷的世界,如维吾尔族的《艾里甫与赛乃木》、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阿诗玛》等。据有关资料介绍,仅云南傣族地区就有长篇叙事诗五百五十多部,目前仍在民间流传的有三百多部。少数民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其规模也往往十分宏大,有的堪称是本民族的“百科全书”,其影响力既广且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铭]敦煌藏文文献所见的南诏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下一条: ·[周怡]强范式与弱范式:文化社会学的双视角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民族艺术》:2023年第4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3期目录·《民族艺术》:2023年第2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1期目录·《民族艺术》:2022年第6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2年第5期目录·《民族艺术》:2022年第4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2年第3期目录·《民族艺术》:2022年第2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目录·《民族艺术》:2021年第6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1年第5期目录·《民族艺术》:2021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