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吴仕民]原生态文化摭谈
——兼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作者:吴仕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4 | 点击数:11341
 

 

内容提要: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文化的一种初始的、质朴的、更贴近艺术源头的状态。原生态文化具有质朴、少加工、与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等特点。目前当下原生态文化广受欢迎,既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也与人们文化观念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关。现代社会拥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手段,亦为原生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原生态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以及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对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但其在传承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失。对原生态文化,我们应充分认识其价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挖掘、保护和发展,这项事业意义重大,也可大有作为。
关键词:原生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11-0001-04

近年来,原生态文化如一夜春风吹开的烂漫山花,播芳馨于天下。艺术家们追逐“原生态”,媒体追捧“原生态”,观众追寻“原生态”。然而,何为文化的原生态?其价值几许?其现状如何?其前进方向何在?又该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无疑都是值得加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原生态文化,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公认的严格定义。显而易见的是,“原生态”一词与自然科学有关。从一般意义上讲,“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则是指生物未受人工影响的原本的、原始的生存发展状态。
 “生态”一词引入人类社会,便有了“文化生态”的概念。确实,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她同样有生存状态问题。而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文化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文化的一种初始的、质朴的、更贴近艺术源头的状态。就好像一块玉石,未经琢磨是原生态的,而经过加工的就是非原生态的。原生态文化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就其主体来说,创作、表演、传承的主体是普普通通的民众,而非专业人士。今天我们见到的表演原生态文化的歌者舞者无一不是来自乡间村落的民众(出道成名后进行了包装则又当别论)。
其二,就其内容来说,主要表现和反映的是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从中可以找到人们真实生活的影子,如牧民唱的牧歌、渔夫唱的渔歌、船工喊的号子等,与生产、生活均有直接关联。
其三,就其表演形式和方法来说,质朴而少加工。如原生态歌曲的演唱,其发声方法与一般舞台上的发声法大相径庭。例如侗族大歌,不需指挥和伴奏可唱出四个声部,被誉为“在纯朴中表现出高度的幽雅”、“清泉闪光的音乐”、“在世界上也罕见”[1]。
其四,就其生存形式来说,生存于民间、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非舞台之上、荧屏之间。在民族地区,许多歌与舞实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原生态文化有时也表现为某一艺术形式的初始状态。如越剧乃是由100年前浙江嵊州的地方小调演化而来,当年的嵊州小调便是今日越剧唱腔的原生态。
原生态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发展状况、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一个地方的社会形态发展相对滞后和封闭,文化传统深厚,其保留原生态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保存得越完整。
在当代中国,原生态文化大量地留存在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产生、存世与传承,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沧桑。为什么近年来大显其新魅力,闪光于舞台,大受瞩目,细究起来,有以下原因: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人类不会满足天天吃同样的食物一样,也绝不会满足只是享受单一的文化。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时代,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东西。当搜寻的目光触及了原生态文化,人们立即眼前一亮:我们还有如此质朴、美妙的文化?于是人们欣赏她,研究她,原生态文化便带着特有的芬芳,轻轻撩开美丽的面纱,走出了故地,进入了都市,登上了艺术殿堂。
就文艺创作规律而言,多彩的艺术作品总是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创作永远需要源头活水,再有天赋的艺术家也不可能只是闭门于斗室而萌生创作灵感,创作出文化精品来。文艺创作素材的获得,创作冲动、灵感的产生,决非无本之木,总是有所依凭的,这种依凭或是活生生的生活,或是既有的文化本身。当作者目光触及原生态艺术时,心中为之一喜,创作的灵感迸发,表现的激情奔涌,于是稍加打磨和整理,便使原生态文化以特有的风姿出现在了舞台上。可以说,今天作者的创造和作品的创新需要原生态文化的滋养。
原生态文化广受欢迎也与人们文化观念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关。现代社会文化品种繁多,相声小品、电影电视、云衣霓裳、流行歌曲……这些都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喜爱,但这类东西太多,也会令人审美疲劳。当原生态文化如轻云出岫时,人们在对比中发现了原生态文化特有的价值和品味,于是迅速认可了原生态。人们在对食品的追求和关注中,优先选择的是环保的、健康的食品。与此同理,人们在文化消费中同样会寻求更接近自然本原的东西。而原生态正符合了人们审美观念的需要。并且人们在对照比较后,发现原生态文化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别有风味,爱之怜之,自然而然。当然,对原生态文化的欣赏不会妨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喜爱。
现代社会拥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手段,为原生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原生态古已有之,为什么今天能登大雅之堂,并显得光彩照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天对原生态文化不但有精神需求,而且有物质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专家们可深入到其衍生地考察、选择,技术上可作适度的处理,舞台上声光电的作用可以使之魅力尽显,大众传媒则可以使之广为人知。
总之,时代需要原生态文化,时代选择原生态文化,时代也造就着原生态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红涛]西藏民族舞蹈继承创新发展之我见
下一条: ·[唐璐璐]网络时代民间文学的坚守与更新
   相关链接
·[林继富]跨界、破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现代生活·[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
·[任积泉]“守正创新”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海南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马盛德:非遗保护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邱运华]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关于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民俗与现代生活”大讲堂的通知·激活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
·乌丙安: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
·建立民俗文化通向现代社会的渠道·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乌丙安: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汤书昆:现代生活向传统工艺提出新命题
·交流经验成果 与手艺携手同行·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幕
·2016年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