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宋以后,由于南方和西南边境各民族“其人物犷悍,风俗荒怪,不可尽以中国教法绳治”,(65)宋王朝继续采用传统的羁縻政策对其加以控制。然而,由于宋王朝在这些地区的军事力量较弱,(66)因此,传统羁縻政策的收效不是太大,故宋人评价它并不是控制少数民族的“经久之策”。(67)可见,时至宋代,宋王朝要想控制各边疆民族,就不得不去探索较为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新政策。如前所述,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市场的扩展,边疆民族已对中原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他们迫切需要与中原互市。当时,宋王朝的君臣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他们将互市这种经济关系纳入王朝民族政策体系之内,使互市成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不论是就宋王朝利用互市控制各民族的政策本身来讲,抑或是就宋王朝之所以能达到控制目的的原因来讲,它们都反映了经济力量向封建王朝民族关系渗透这一问题。由于这种渗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它不唯在当时收到了巨大成效,且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这种渗透使得我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都具有某种转折性的变化。明王朝即广泛利用互市控制边疆各民族,故《明史》在记述茶马贸易的历史时说:“番人嗜乳酩,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68)后人在总结宋王朝的周边民族政策时即说:“宋之待遇亦得其道,厚其委积而不计其贡输,假之荣名而不责以烦缛;来则不拒,去则不追;边圉相接,时有侵轶,命将致讨,服则舍之,不黩以武。先王柔远之制岂复有加于是哉!”(69)“不黩以武”充分反映了宋王朝周边民族政策的时代特征。由此来看,宋代是中原王朝民族政策由以武力为中心向以经济力量为中心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其转变动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由此而来的市场网络的扩张。
与武力相比,经济力量的影响无疑程度更深,影响面更大,影响力更为持久。因此,宋代民族关系和宋王朝民族政策的这种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国家,边疆民族很早就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不过在宋代以前,这种向心力主要是由中原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而引起的。宋代,伴随着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卷入内地的市场体系,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力无疑大大增加,这样,各民族的向心力就更为增强。至道元年(995),“环州熟仓族癿遇略夺继迁牛马三十余,继迁令人招抚之,日育夂遇答云:吾一心向汉,誓死不移。(宋廷)诏以遇为会州刺史,赐帛五十匹、茶五十斤。”(70)癿遇的话,很有典型性,代表了周边民族的普遍要求。因周边民族“一心向汉”,很多边疆民族纷纷内迁和向中原王朝献地纳土。如在西北地区,“河西回鹘多缘互市家秦陇间”,(71)不断向内地迁徙。不唯如此,边疆民族还不断向宋王朝献地纳土,愿意置身于宋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当时,这种献地纳土现象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均有。以西南地区为例,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夷人献长宁等十州地隶淯井盐”;(72)绍圣四年(1097)五月,时州夷人首领杨光荣乞献土;(73)大观三年(1109)六月,“泸南夷纳土”,九月,“黔南、安化、上三州及南、思诸峒并湖北辰、靖等州诸蛮及涪州、夔州、南平军夷人并纳土,幅员二万七千余里”。(74)因宋代周边民族献地纳土较为普遍,所以在宋王朝的周边,出现了大量的“熟户”。所谓“熟户”,是与“生户”相对而言,为归附宋王朝的边疆民族,故宋人又称之为“属户”。“生熟户”在宋代的出现,实反映了周边民族融入中原步伐的加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代中原与周边民族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也就是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控制强化的过程。这样一种状况,无疑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强了周边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和认同感。继宋而起的元王朝,能够将原来处于羁縻控制之中的边疆民族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并非偶然,实与宋代以来新的变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简言之,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宋代是一个经济力量向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各方面渗透的时代。这种渗透,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宋代以后元、明、清几代王朝空前统一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参见《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旧唐书》卷94《崔融传》。
②《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6《初食车螯》。
③石介:《石徂徕文集》卷上《代张顾推官上铨主书》。
④《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五·榷茶》。
⑤蔡襄:《荔枝谱》。
⑥参见[日]宫崎市定:《世界史序说》,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编译:《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⑦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⑧《宋名臣奏议》卷138《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元祐元年正月辛亥;《宋史》卷186《食货下八》。
(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6,治平二年十二月甲辰。
(1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9,绍兴三年十月条。
(12)《苏东坡全集》卷54《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1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2,元祐元年三月壬申。
(14)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6《韩亿行状》。
(15)苏辙:《栾城集》卷46《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
(16)《宋代蜀文辑存》卷61《论宜贵茶以市马疏》。
(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3,庆历四年十一月壬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